
平分生命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平分生命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平分生命教学反思1《平分生命》是在家长开放日做的公开课,课文讲写的是年仅10岁的哥哥为重病的妹妹勇敢地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并要与妹妹平分自己剩下的生命。赞扬了小男孩的勇敢,表达了浓浓的兄妹亲情。哥哥对妹妹的爱大于生命。学习这篇课文的要求是体会兄妹间的浓浓亲情,感受男孩为妹妹无私奉献的勇气和情怀。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亲情的可贵与伟大。
在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贝贝的动作、神情、语言的句子,从重点词句中让学生去感受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去体会贝贝的勇敢和对妹妹的'无私的爱。教完《平分生命》这一课后,给我留下了很多思考。
一、创设情境,让孩子入情朗读
文章感人至深,所以课堂朗读,我采用配乐朗读,学生听得认真,朗读的学生读得入情。学生的感情就被调动起来,被哥哥与妹妹的故事深深吸引。
二、层层深入,内化感情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我多次采用,层层推进朗读法,让孩子通过我的渲染与铺垫,读时感情更加投入,也更能体会出哥哥对妹妹的疼爱。并懂得这份爱的伟大。
三、交流对话
对话是语文课堂的生命。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应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传递,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课堂上我尽量创设情境,追求师生平等的对话,在交流中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学习即将结束时,我就创设了一情境:播放一组亲情的图片,让孩子体会人间的温情,并说说对于爱的理解,从而回报自己的爱,由于有些图片孩子之前见过,所以没有足够激发孩子想说的欲望。
四、指导朗读
一篇课文学生是否理解了,从读中就可以看出来。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小男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朗读,体会男孩的勇敢以及对妹妹无私的爱。在教学中我有意加强朗读指导,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评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让学生读出输血前后的变化,通过让孩子分析男孩的心里活动,更能体会出男孩的勇敢,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整堂课,学生情绪饱满,课堂参与程度高,所有人都在思考,如果最后在选择图片时,能更慎重的选择,少选择重复的就更好了。
平分生命教学反思2《平分生命》是第五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人间情。《平分生命》这一课主要体现的是亲情。亲请是可贵的、无私的、伟大的,同学们无时无刻不被亲情包围着,感受着亲情带给自己的温暖。可是他们还没有用自己的爱心去回报这个关爱他的社会、集体、乃至他的亲人。应该说还是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学习这一课我希望能让同学们有所感悟,并用实际行动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亲人、同学和社会。
《平分生命》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读懂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男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感受男孩的勇敢,无私,真诚,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能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亲情。
本课教学首先我让学生回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对这个小男孩的喜爱,进一步推进学生喜爱的情感,再回想一下这个男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以男孩的勇敢为主线,找到三处描写男孩勇敢的语句,围绕有关的段落和句子谈出自己的体会。并抓住重点词语来读,体会。学生在感受生死与共的`兄妹情的时候,逐渐的被小男孩的爱心和勇敢所打动,是什么支撑着男孩这样勇敢、坚强,是男孩对妹妹的爱,是这份浓浓的亲情。结尾处,我又配乐播放了几组地震中的英雄图片,将亲情升华,这不是亲情却胜似亲情的人间大爱,更值得我们尊敬,更让我们震惊。
这节语文课经过我自己第一次的备课,第二次同组的老师的指导,对课文的理解不在停留在表层,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变化随着故事的发展变化逐渐的深刻,清晰了。本节课,我将自己融情其中,学生也很快融进文本之中,与文本对话,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达到了情感共鸣,真切的感受到了这种亲情的无私,伟大。
当然,本课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引、扶、放的关系没处理好,牵的痕迹过重,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过多,教案还不熟练,有待于在推敲。
本节课,让我更深刻的意识到了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我的感悟和实践还在进行中,渴望能学习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而倾尽全力。
平分生命教学反思3这一节课从始至终,以学生预习为铺垫,通过汇报预习成果,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课文重点段落、重点语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从而达到理解词义、活用词语的目的。因教师从教案设计到教学流程,一直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主观能动性,学生一直处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课堂气氛活跃。
当学生们在文中找到表现男孩勇敢善良的语句并发表对这句话的`理解时,有不少学生不仅动情地朗读,还对句子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句中的重点词语,并声情并茂地发表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带动师生进入了文章情境之中,与小男孩一同担忧,一同惊喜,一同勇敢面对……
在课文内容学习进入尾声时,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函及对课文的理解,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本文作者,将以什么作为本文题目?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争先恐后地发表——“我认为《兄妹情》比较恰当,因为本文赞美的是浓浓的亲情。”“我认为《相依为命的两兄妹》也挺合适的,因为这事发生在兄妹之间。”“我认为以《诺言》为题目较合适,因为我认为诺言这个词语在这篇文章中的分量很重……”从孩子们坚定的语气中,我发现,我们今天的教学目标已达到了。
不过这节课,我们着重解决并活用的词语只有三个——深思熟虑、目不转睛、郑重其事。学生还有不少词语似懂非懂,不能够灵活运用。今后打算加大对词语的学习力度,增加学生的词汇掌握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
平分生命教学反思4这是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讲述了一个年仅10岁的男孩贝贝当得知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妹妹急需输血而他又付不起昂贵的医药费时,在认为输血就会失去生命的情况下勇敢地献出 ……此处隐藏6927个字……文的要求是读懂课文,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能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亲情。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男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初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讲完《平分生命》这篇课文后,我有很多的思考。学生学习的情感是积极的、主动的。在“阅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思维角度多样,能够在读书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主体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从感情上走近学生,与他们共同学习,学生也能百分之百地投入。当学生解决抽血前男孩有什么表现,心里可能想什么时,学生依据男孩献血给妹妹,男孩“犹豫”、“点了点头”,说出了男孩复杂的内心活动, “男孩可能在想,我输血给妹妹,会失去生命吗?我输血给妹妹,妹妹会活吗?如果妹妹能活的话,我宁愿把我的血全输给妹妹,就算我失去了生命,我也要妹妹好好地活下去,快乐地活下去。” “犹豫”一词在同学们娓娓道来中,得到了形象的说明。我抓住时机,问学生:“你觉得男孩怎样?”“勇敢”“善良”“疼爱妹妹”一下子从同学们口中蹦出来。当提到“抽血时,男孩安静、微笑地看着妹妹,心里会想着什么”的问题,学生说:“他不想打扰医生的工作,微笑写出了他为妹妹有救而高兴。”抽血后,学生认为男孩的心理活动:“自己快没命了,所以他说话的声音会颤抖。”当学生找出课文中医生被感动的语句之一“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医生很关爱这一对兄妹,也很敬业,所以做手术时特别用心,本身手心有些热,一感动就冒出了汗。”学生的语言那么纯真、可爱,也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感受。
导入时让生说说对“生命”的理解,生大部分的回答是“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很宝贵等”,当学习完课文再问这个问题时,生的回答一下子丰富了起来:“如果能将生命分给别人,那这样的生命会更加的有意义”“生命只有一次,但只要我们愿意,是可以和别人分享,让别人再多一次生命的”。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相信通过学习了“亲情”这一单元,学生们一定对亲情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与感悟。
平分生命教学反思13在课堂上只要教师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就能引发学生对文本的重视与思考,同时使学生充满智慧的心灵在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中突显。在教学《平分生命》一课时,当学生解决抽血前贝贝有什么表现,心里可能想什么时,学生依据贝贝献血给妹妹,贝贝“犹豫”、“点了点头”,说出了贝贝复杂的内心活动,廖丹丹说:“贝贝可能在想,我输血给妹妹,会失去生命吗?我输血给妹妹,妹妹会活吗?如果妹妹能活的话,我宁愿把我的血全输给妹妹,就算我失去了生命,我也要妹妹好好地活下去,快乐地活下去。” “犹豫”一词在她娓娓道来中,得到了形象的说明。
我抓住时机,问学生:“你觉得贝贝怎样?”黄如臣回答:“贝贝很爱妹妹!”“贝贝想要牺牲自己换来妹妹的生命!”……当提到“抽血时,贝贝安静、微笑地看着妹妹,心里会想着什么”的问题,学生说:“他不想打扰医生的工作,微笑写出了他为妹妹有救而高兴。”抽血后,学生认为贝贝的心理活动:“自己快没命了,所以他说话的`声音会颤抖。”当学生找出课文中医生被感动的语句之一“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医生很关爱这一对兄妹,也很敬业,所以做手术时特别用心,本身手心有些热,一感动就冒出了汗。”学生的语言那么纯真、可爱,也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感受。
平分生命教学反思14这节语文课经过我自己第一次的备课,第二次同组的老师和校领导的点评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上要肯定,不能不确定,以鼓励为主,引发他们的共鸣。对学生的读要有要求,你抓住哪些词语来读?怎样读?对学生的回答要引导分类回答等等。第三次上课我用的是自己班的学生,当改进了方法之后面对一个性格内向、羞于表达的群体,显然跟我的预想效果还有距离。
一个教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中觉得极富“激情”,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我的感悟和实践还在进行中,渴望能学习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而倾尽全力。
平分生命教学反思15在阅读短文《平分生命》时,学生的独特见解更是异彩纷呈,让人为之瞠目,更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a:原文中“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建议修改为“你肯定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很勇敢,也很有责任感。”
b:原文中“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改为“真的?太好了!那我还能活多少年?”这样更能体现小男孩出乎意料的惊喜。
c:题目改为“纯真的诺言”。
d:原文中“我们俩人活50岁”改为“我们俩人各活50岁。”
e:原文“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臂——刚才被输血的胳臂。”建议:原文在表达意思中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生甲:“把‘输’改为‘抽’,这样才能明确是给妹妹输,而不是给小男孩输。”生乙:把‘输’改为‘输出’,意思就明确了。”
f:原文最后一句“同别人平分生命,又有几个能如此心甘情愿地说出并做到呢?”建议:“这句话说得不准确。母爱是无私而伟大的!如果孩子需要救助时,很多母亲会无私地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挽救孩子的生命。怎么能说‘又有几个人’呢?”
g:把原文中“男孩儿开始犹豫”中的.“犹豫”去掉,加上会显得男孩儿不愿输血给妹妹。
i:把原文中“她是他唯一的亲人”改为“他是她唯一的亲人。”
(发言顺序有所调整)
学生的思绪如潮水一般,涌上浪尖,倾泻下来,化作万千散珠碎玉,闪烁跃动不止;又如清澈明净的泉水,汩汩地翻滚着,涌动着,把蕴含积蓄的无限的新、无穷的奇展现给人们。美固然是可赞的,但能发现美、欣赏美才能使美的价值真正得以体现。在发现中欣赏美!在发现中体验快乐!在发现中感受自信!对文章的独特感悟,就源于这种乐学、乐思的氛围。没有雕琢,没有粉饰,没有束缚!有的是朴实无华的发自学生内心的真切的体验,是学生心灵深处与作者深入对话的感受。他们在主动探究发现中的表现是理性的、独特的、智慧的。在分享他们快乐的同时,不由人会产生一种无以名之的折服——一种被他们的探究精神所感动,被他们活跃的思维所震撼的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