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04 08:50:32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会看病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表达上的特点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来叙述描述。结合本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阅读提示,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认识11个生字,学习新词。

2.读好描述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感受母亲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

因为本课是以母亲的口吻写的,学生在理解上有一些差距,所以我把教学的重难点定为:读好描述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感受母亲的感情变化,体会浓浓的爱子之情。在那里我为什么没有用“理解”而用了“读好”这个词呢?(教参上是“理解”)怎样样才算是“读好”了呢?我认为读好不仅仅是指读正确、读通顺,还要读出课文的味道,读出情感。所以我觉得“理解”是“读好”的目的,“读好”是“理解”的前提,“读好”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这样安排教学就利于学生在读中理解。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我期望能站在“生本”的角度,经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学习方法,使自我“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匆匆过客”,教学反思《《学会看病》教学反思》。所以这节课我主要经过“读”与“说”,“读”与“悟”,“读”与“写”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以对母亲和儿子的印象为线索贯穿其中,学生每读一次课文,就会对母亲和儿子印象有所改变,直至体会到母亲的感情变化是因为母亲有一颗爱子之心,层层深入,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后,我觉得课堂上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读”的训练仍不到位。

作为阅读教学,大家都明白“读书是第一要务”,这节课中,我安排了很多时间,也采用了不少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去读,从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来看,读的效果有了,学生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但没有读好,学生的感情朗读没有到位,课堂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好好去引导。

2.课堂的深度不够。

在这节课的最终,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就是让学生把学完这课后的感悟写下来。说实在的,我很期待孩子们写出多角度的、个性化的感悟。因为这是情感的升华,是由课内到课外,由文本到生活的一个很好的连接,是课堂的点睛之笔。由于时间调控不好,孩子们刚要写的时候下课铃响了,我只好把这个练笔留作了课后练习,失去了一次倾听孩子心声,领略他们智慧火花的机会,也使得整节课只停留在读懂文本之中,练习书面表达没有到位。这也反映出了我对课堂的调控本事还不够。

3.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够。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必须不能够吝惜自我表扬孩子的语言、动作,哪怕是一个微笑。这节课上,很多孩子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但我对他们的评价、激励不及时,或者是语言不够多样化,这一点我要向组里的各位优秀教师学习。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2

《学会看病》是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课文先讲母亲发现儿子病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当我又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住了。”说明母亲意识到应该锻炼儿子独立面对疾病。接下来的对话,可以看出儿子对父母的极度依赖,更坚定了母亲“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的决心。“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改变了主意”、母亲对儿子的嘱咐、“心立刻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等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爱子真情饱含其间。再讲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在担心、后悔与自责中等待,直到儿子看完病回家。“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等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磨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生词,初步感知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边读书边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进行交流。在体会母亲感情时,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完课文,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类似经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孩子们在谈学后的感受时,有几个孩子谈得比较好。如:李琦谈到他很敬佩文中那个孩子的勇气和胆量。小小年纪,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这是我们中国许多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平常连我一个人到学校,妈妈也不放心,喋喋不休地提醒我注意这、注意那……杨振宁还举了一个事例,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报道:中外孩子共同参加野营拉练活动。中国孩子在活动中,不仅怕苦、怕累,而且自理生活能力远不如外国孩子。刘洋补充道,西方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性,他们以自己挣钱为荣耀,父母施舍为可耻,所以他们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同时了解社会,增长见识,他们真了不起。秦晓雯与他们持相反的意见:认为不是中国的孩子不如西方的孩子,而是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如外国家长的教育方式。我们做什么事情他们都要加以限制,这不准、那不准,这哪里是爱我们,分明是害我们。过分的爱不是真爱,而是溺爱。我们正是在父母的溺爱中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寻找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向文中那个小男孩学习。从他们的发言中我深深的感到他们多么渴望有锻炼的机会啊!可现实中他们的愿望却很难实现,因为家长们肯定很担心这,担心那,害怕他们会出意外。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深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

教学中,我们希望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在当今社会,孩子们个个都是父母的宝贝,根本不会像书中的母亲那样放心让孩子独自一人去看病的,如何真正培养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这是值得每一个人去深思的。我多么希望我们中国的家长也能像文中的母亲一样为孩子多创造一些独立生活的机会,让我们的孩子也早早的学会自立自强。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3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应对生活的本事,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此处隐藏10015个字……发言后,我接道:“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你们想用什么词汇来赞美母亲呢?有的说:善良的母亲,温柔的母亲,有的说;伟大的母亲,慈祥的母亲,我出示了一组词:残忍、狠心、冷漠,让学生有感情地读,然后问:喜欢这组词吗,学生说:不喜欢。喜欢这样的人吗,喜欢这样的.母亲吗?可是,就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样想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学会看病》。”于是,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去寻找文中母亲的心理活动和语言描写的句子。

这个导入紧密联系教学的目标、本节课的主题、情感的色调、教材的基点等因素,并力求使其自然、新颖、形象。如此一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给一节课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可谓: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一半。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13

《学会看病》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女作家毕淑敏写她和儿子之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为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

作为略读课文,我基本上是放手,就让学生抓住一个问题——“母亲的感情有何变化”,让他们自我去独立阅读、探讨交流。就应说,他们的自学效果不错,他们能从文中找出有关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去品味感悟。

为了帮忙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位母亲的浓浓母爱,我把自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上看到的毕淑敏就《学会看病》一文的创作体会,原原本本的读给学生听。当听到毕淑敏那位女性朋友的已上大学的儿子,得了普通的感冒,就打电话给远在北京的母亲,说我快要死了,你救救我啊,很多学生都笑了,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到听到之后,那位母亲只得求助当地的一个朋友,那个朋友只得放下手头的工作,打车跨过长江,费了一番周折,把男孩带到医院,学生不笑了,他们在思考在叹息。这份材料的补充,让学生豁然明朗,《学会看病》一文中的妈妈,已这种独特的方式,去锻炼自我儿子独自应对生活的`潜力,看似狠心,其实是一番苦心。再回过头来让学生再次去读这篇文章,学生对文中母亲内心的百感交集有了更深的体会。

教师,毕淑敏还为她的儿子写过一篇文章呢。一个学生扬起了手上的书。《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对了,很能反映天下父母心声的一篇好文章。于是,我也全文照读了。课室很安静,学生都在静静的听,时而笑笑,时而若有所思。

接下来,我还让学生进行了拓展阅读,让他们去看选读课文《剥豆》,这也是一篇类似的文章,一位母亲和儿子剥豆比赛,自我快了又放慢速度,期望让儿子赢,让他对自我多一些自信,但真的让儿子胜,又觉得会给孩子“虚假的胜利”,于是又加快速度,最终真的自我胜了,又担心孩子沮丧,可儿子并不在意,母亲最终释然。小小的一场剥豆比赛,却让母亲的心起起伏伏,这种复杂,学生也懂了,那是一种深藏的母爱,跟《学会看病》的母亲一样。

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对于“母爱”,学生的认识必须会更深刻更全面。当然,我期望我的学生从这天起,对自我的母亲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14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写了一个母亲为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体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情深。

走进文字。就这点来说,今天的教学,我努力做到真正使学生走进文字,深入理解和感悟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让学生找到母亲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如“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但也从学生的回答中反映了学生的理解毕竟是粗浅的,只局限于文字的表面,如“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就有学生不能读出母亲的矛盾和深深的自责是因为爱子之切。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的技巧了,恰恰也反映出了我在课堂上的教学机智还欠缺。“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在讲解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太过于牵引。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15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

↘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2.谈话导入。在中国有位著名女作家,她为了锻炼儿子学会看病,竟然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作家写的这个故事。

3.揭示课题。

↘ 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1)用卡片认读十二个生字;

(2)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3)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1)说说你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看法等等。)

↘ 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1.各自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3.全班讨论。(1)你从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2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就读有关句子。)

↘ 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

3.说说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 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总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2.拓展:(1)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母爱或父爱吗?(2)你看见过独自面对生活、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孩子吗?或你读过哪些这样的故事?

3.延伸课外:课后,请同学自己参加一次磨炼自己意志活动,说一说或写一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