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顶碗少年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1《顶碗少年》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文章描写的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仍然从头表演;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解读教材时发现文本有很多的点可以切入,如顶碗少年的表现,观众的反应,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的几次出现。一节课的教学不可能照顾这么全面,权衡之下,只能忍痛割舍,抓住少年的表现来设计教学,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找到相应的句子,抓住少年的神情表现来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同时穿插观众的反应,老者的描写,既深化了少年的形象又适时进行习作的指导。
通过阅读课文,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通过分析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领悟做人的道理。
本课教学基本上按预先设计完成,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少年两次失败的时候语句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写作上的技法没有点明,以致后面的相关教学有点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学生后面的理解会更轻松,更到位。其次是课文结束的省略号的处理,我只是把学生停留在少年的身上进行想象,而没有让学生更深地领悟少年身上的精神,最后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微微激动”上展开想象,这样或许会更好。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2顶在少年头上那醒目的十二只金边红花白瓷碗,在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终于稳住了,掌声、欢呼声像火山爆发在上海大世界露天剧场上空久久回荡着
顶碗少年在二次失利的情况下,面对台下的观众的一片喧哗,他沉着镇定,最后成功地征服了观众。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这是对自己意志的挑战,这是战胜自我的表现,这种惊心动魄的拼搏精神深深地感动我。
是呀,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有些人在挫折面前退缩了,甚至走上了绝路,但更多的'认是像顶碗少年那样在困难面前自己做自己的鼓手,敲出自信,敲出勇气,敲出自己成功之路。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大发明家爱迪生曾为一项发明做了将近8000次实验,都失败了。但他没有沮丧。他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8000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8000种方法是行不通的。正是这种不畏艰险,不怕失败,敢于开拓的精神才铸就了一条通向发明王国之路;保尔与病魔抗争,写就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垂文学史;海迪姐姐高位瘫痪,但她克服了种种困难自学成才我在学习中也有同样的体会。
就拿学奥数来说吧!多少人向往进入奥数班,因为它是通向奥林匹克数学大门的天桥,可是进入这个班并不难,难的是你能否坚持下去:平时中午和傍晚的辅导课加上节假日的辅导课占去了大量的课余时间;题目难度大,上课时,我时时提醒自己专心听讲,但听懂了未必道道题目都能做,有时为了解开一道道难题,化了几个小时还一无所获,累了,困了,我总想放弃,但又转念一想,半途而废总不是办法,于是咬咬牙又坚持,随着知识不断地加深,我真的有些力不从心,放弃、放弃、这两个词不断地在脑海中闪烁
很幸运,今天顶碗少年为我树立了榜样。第一次失利了,不慌乱,不失风度,第二次失利虽然有些不知所措,但依然保持镇静,第三次在紧张的气氛中他走向成功!这可是高难度的杂技表演,表演者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少年,如果没有失败时坚信我能行的自信与顽强,他或许与成功失之交臂了。是呀,我在学习中碰到小小的困难算得了什么呢?正像作者所说,人生是一场搏斗,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是命运的主人。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我相信自己再拼搏一下,一定能闯过奥数难关。
在迷茫、消沉的时候,做自己的鼓手,定能敲出成功的乐曲。感谢顶碗少年你带给我的启迪!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3【教材简析】
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
本文教学要点,一是弄清故事的梗概,从顶碗少年的行为、神态展示人物精神风采;二是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三是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语文课堂呈现两个特点,一是班上人多,大多情况下,课堂讨论发言也是一支小分队在活动,但是在公开课场合的大多同学表现就像顶碗少年一样都有成功的强烈愿望,只要给机会,一定图表现。二是大多同学的形象思维大于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显得简单肤浅,不过现在借助教辅书答题的现象有所好转。
【教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想达到的目标是:
1.立足文本,注重对重点字、句、段的解读。在设计本文教学时,我开篇即抛出表演是不是成功、精彩的问题,想趁着激化的矛盾,围绕成功、不成功两大矛盾读文寻句进行分析。这一环节来看,有理有据的目标是实现了,困惑与遗憾仍在:A.我抛出的问题圈套,学生反应并没有预想的那样激烈,是学习资料的影响还是他们单纯天真的思维习惯或是认定了的人生价值观呢,是他们看杂技表演或是待人处事并没有我们成人的挑剔吧?反过来一想,我们有必要对杂技表演的精彩评判降低标准么?技艺不精,苦练就是办法。这个少年需要的是鼓励、宽容不是欺骗。B.我这个设计只是我的借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但人家使用的.时候,是确定统一使用的,因为最终的结论是顶碗少年的表演是成功的。而我,却分开来用,可以这样说虽然他的表演并不成功,但他精神上绝对是成功的我不知道这个提法行不行。C.在讲述与板书时,我过于集中少年的表演,对他的精神面貌的词语一笔带过或只字不提。如第二.三次表演时歉疚、不失风度、沉着、急忙晃动、深深的鞠了一躬,要学习少年的精神不能不分析他在场上表演时,无论是精彩、紧张还是失败时的气 ……此处隐藏10221个字……成功。”
“我认为这是一堂课,顶碗少年在这堂课里告诉我们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接受失败,如何走向成功。”
“我认为这是奇迹。因为小小年纪的顶碗少年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化失败为力量,对我们来说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是我,早就掩面而逃了。而他居然能让奇迹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因此我认为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尽管我没有看孩子们所写的收获,但是我认为已经足够了。孩子们已经达到了本课的教学要求。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13我教学《顶碗少年》一课时,我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找到相应的'句子,抓住少年的神情表现来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同时穿插观众的反应,老者的描写,既深化了少年的形象又适时进行习作的指导。通过阅读课文,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通过分析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领悟做人的道理。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141.本课的三个生字的读音都容易读错。“疚”读“jiù”,不要读成“jiū”;“胛”读“jiǎ”,不要读成“jiá”;“颓”读“tuí”,不要读成“tuī”。
2.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读起来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课文层次清楚,内容比较好把握,关键是要抓住重点语句的理解,进而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要引导学生体会它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当它第一次出现时,我们只有大概的印象;当它第二次出现的时候,我们不仅记住了那“一大叠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而且知道了它的数量“十二只,一只不少”,这意味着少年在挫折面前不退缩,从头再来;当它第三次出现时,我们发现碗是在白发老者手里,是老者把碗交给少年,同时给了他赞许与疼爱,给了他力量与信心;当它第四次出现时,是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响在“我”的耳畔,则让人想到的是顶碗少年常常给我以激励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4.“我相信他是不会在艰难曲折的人生和艺术之路上颓丧或者退却的。他是一个强者。”为什么在以后二十年的岁月里,我会做出这样的判断?正是因为那一夜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他的表现太让“我”感动了:一个小小少年,从小就能在失败与挫折面前表现得那么坚定,那样勇于拼搏,并且获得了成功,那么,他在以后的人生和艺术之路上肯定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坚定。因为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
5.课文的最后一句“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就是那位少年给我的启迪。”在这句话中“山穷水尽”指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没有路可走了,比喻陷入绝境。“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耀眼的.美景。多用来比喻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就是说在绝境中不怕困难,再搏一下,就会走出严冬,就会看到希望,就能获得成功。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所写的这件事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不困难的。
6.本课虽然是略读课文,但课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耐人寻味,对顶碗少年不怕挫折和失败、敢于z拼搏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得非常生动感人。可以适当地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他们不曾感受过的生活,这对引导学生体会顶碗少年当时的心情和他那种勇于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会很有帮助的。对课文中含义较深,又对人有所启迪的句段还可以鼓励学生背一背。
7.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15《顶碗少年》这篇文章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虽然有些不知所措,但最终还是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内心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
教此文时,我首先把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撇开,通过阅读弄清故事梗概,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然后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去体会顶碗少年锲而不舍、勇敢顽强的精神,最后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应有的信心和勇气,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文章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顶碗少年锲而不舍、勇敢顽强的精神,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反应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因为观众的反应只是为了能更好地衬托少年,所以,我以三次表演时少年的反应为主线,以观众的反应为副线。文中分三次对他的表演进行了描写,尤其是第一次演出时,对他的精彩表演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他完成的一系列动作我们不难体会到表演杂技时的艰难困苦,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锲而不舍、勇敢顽强的精神,是绝对做不到的。为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我让学生结合平常所看到的杂技表演节目想象少年表演时的情景,体会顶碗少年表演杂技时的不易。两次表演之后以及第三次表演之前都写了少年和观众的反应,考虑到人物心理通常由动作、神态表现出来,于是,在体会少年三次表演时的心理变化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表神态和动作的词语去想象少年在台上以及观众在台下的情景,特别是第二次失败以后,面对观众的叫嚣,我让学生们想象:如果你是他,你会怎样面对这种情况呢?因为给学生创设了情境,所以学生很能体会少年当时的心情,有的说愧对观众,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有的说真想一走了之,有的说还是鼓起勇气再来一次……不过,不管少年有什么想法,他都挺过来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个老人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当文章阅读到那里时,我让学生猜测那个老人的身份,想象那个老人对少年说了一句什么话。学生们的猜测、想象合情合理,我为学生的聪敏而欣喜不已。他们抓住“从后台走到灯光下”猜测那可能是他的师傅,从他的表情、动作推断他一定是说了一句鼓励的话。因此,当音乐第三次奏响,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不再像前次那样“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而是“轻轻”抖了一下脑袋,一个“急忙”一个“轻轻”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两个词语把少年不同的心理表现得细致入微,在阅读时我也引导学生进行了细细的品味。
当顶碗少年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形象一步步丰满,最后,再让学生读首尾两个自然段,体会顶碗少年给作者的启示,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面对困难或挫折时的表现以及日后应持有的态度,也让学生集会到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完此文,回头想想,觉得在教学时可能因为太侧重于让学生去想象,结果减少了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以后,我还要不断地学习,经常观看名师教学录相,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