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数学教学计划集合5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何不赶紧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以使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教学计划 篇1一、指导思想: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转变教研理念,改进教研方法,优化教研模式,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工作新体系
二、工作目标:
本学期是高三一轮复习的主要时间,在本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狠抓备课,坚持说课,多参加听评课活动,为学生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工作措施:
1、狠抓集体备课,深入教材研究。
2、各数学教师认真拟定教学计划和辅导学生计划。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良好习惯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歧视、压制、挖苦学生。
3、抓好学习,更新观念,各教师注意学习20xx届《考纲》,根据变化及时掌握教学方向,把握高考的命题特点。
4、研究学情,盯紧层面生。各教师要多与层面生交谈,了解其学习状态。层面生的辅导与试卷的批改要及时到位。
四、具体安排:
本备课组重点研究开放题,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紧扣考纲,立足双基,编织网络,夯实基础,总结规律,不断提高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计划 篇2教学内容:课本P106~111页,第八单元(统计)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第八单元统计。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
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单元教学内容:
继续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元)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本单元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校组织学生检查身体、对街头过往车辆的调查、彩电的销售情况统计等。例题的编排力求使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又从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如不偏食、注意用眼等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物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单元教学难点:完成以1格代表5个单位的统计表的制作。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统计(一)
教学内容:
统计(一)(教材106、107、10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填写简单的复式的统计表
教学准备:
相关挂图、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测量过体重吗?
测量了几次?
2、读一年级刚入学时,你测量的体重是多少?(学生自由汇报各自的体重情况)
3、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们班所有人的体重情况呢?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统计表(1):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正”字记录法来统计一下刚入学时的体重(集体活动)
2、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中,小学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统计》。
3、二年级时,我们的体重有什么变化呢?
电脑出示统计表(2)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集体进行统计活动,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4、讨论:如果想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个统计表中,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单位:千克)
【设计意图】:在新课的教学中,创造了学生认识的矛盾冲突,达到激趣探究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明白,复式统计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的复式统计表的作用。
5、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填写数据。
6、引导观察讨论大屏幕上的两个单式统计表与黑板上的复式统计表有什么联系与
区别。
7、观察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
(1)一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2)二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8、你还能发现什么?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汇报。
9、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的建议等。
三、整理数据,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练习情景图。
1、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
一班的同学参加各项课外外小组活动人数的情况是怎样的?
你参加了哪项课外活动?
2、讨论:怎样收集我们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数据?
3、活动、统计数据。
4、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
5、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干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统计(二)
……此处隐藏5345个字……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置轻松的学习气氛。7.2步步探索,形成概念
【活动1】观察下列对象:
①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②我国从1991—20xx年的13年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
③金星汽车厂20xx年生产的所有汽车;
④20xx年1月1日之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
⑤所有的正方形;
⑥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所有的点;
⑦方程x2+3x—2=0的所有实数根;
⑧新华中学20xx年9月入学的所有的高一学生。
师生共同概括8个例子的特征,得出结论,给出集合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啊a,b,c….表示,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自己明确集合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活动2】要求每个学生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比
如:
1)A={1,3},3、5哪个是A的元素?
2)B={身材较高的人},能否表示成集合?
3)C={1,1,3}表示是否准确?
4)D={中国的直辖市},E={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是否表示同一集合?
5)F={a,b,c}与G={c,b,a}这两个集合是否一样?
【分析】1)1,3是A的元素,5不是
2)我们不能准确的规定多少高算是身材较高,即不能确定集合的元素,
所以B不能表示集合
3)C中有二个1,因此表达不准确
4)我们知道E中各元素都是属于中国的直辖市,但中国的直辖市并不 只有这几个,因此不相等。
5)F和G的元素相同,只不过顺序不同,但还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通过上述分析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探究概括出集合中各种元素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要求说明理由。师生一起得出集合的特征:
1)确定性:某一个具体对象,它或者是一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或者不是该集合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集合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相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集合。
7.3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高一(4)班里所有学生组成集合A,a是高一(4)班里的同学,b是
高一(5)班的同学,a、b与A分别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学生自己的看法。 得出结论:①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
②如果b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b不属于集合A,记作b?A。
再让学生举一些例子说明这种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发挥想象,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活动】熟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阅读教科书第3页表格中的内容,认识常用数集记号。
【设计意图】使学生熟记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免日后做题时混淆。
7.4集合的表示方法
【问题】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用自然语言可以描述一个集合,那么有没有其他方式表示集合呢?
7.4.1集合的列举法表示
【活动】尝试用列举法第4页例1中的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素数组成的集合;
并思考列举法的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自主学习列举法,得出答案:
1)A={0,1,2,3,4,5,6,7,8,9}
2)A={0,1}
3)A={2,3,5,7,11,13,17,19}
通过上述讲解请同学说说列举法的特点:
1)用花括号{}把元素括起来
2)集合的元素可以具体一一列出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习基本了解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方法,并了解列举法的特点。
7.4.2集合的描述法表示
【活动1】提出教科书中的思考题:
1)你能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2,4,6,8}吗?
2)你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7<3的解集吗?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1)从2开始到8的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
2)这个集合中的元素不能一一列出,因此不可以用列举法表示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用列举法表示相应集合的困难,激发学生学习描述法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描述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描述法的特点。
例如2)可以用描述法表示为:A={x?R|x<10}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必要性,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活动2】引导学生完成第5页例2
1) 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 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讨论应当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学生回答,老师进行总结:
1)描述法:A={ x?R|x2?2?0}
列举法:
2)描述法:A={ x?Z|10
列举法:A={11,12,13,14,15,16,17,18,19}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好两种表示法各自的特点,根据题目灵活选择。
7.5课堂小结,学习反思
【问题】1)集合与元素的含义?
2)集合的特点?
3)集合的不同表示方法
引导学生整理概括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
【设计意图】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并培养学生自主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的能力。
8、作业布置,巩固新知
课后作业:习题1.1A组第4题
课后思考作业: ①结合实例,试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的对象。
②自己举出几个集合的例子,并分别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出来。
9、板书设计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元素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
2、集合的含义: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
3、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相等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A,a?A
5、常用数集与记法
6、列举法
7、描述法
8、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