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

时间:2025-08-11 06:42:33
精选教学计划锦集八篇

精选教学计划锦集八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我们要好好计划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么如何输出一份打动人心的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计划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计划 篇1

5月是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月,为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反渗透教育,扎实有效地做好学校民族团结工作,增强各族师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政治鉴别力,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根据上级部门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要求和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与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马克思主义“五观”、新疆“三史”“四个认同”教育结合起来,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结合我校实际工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反渗透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民族团结氛围。

二、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反渗透教育活动,形成讲团结、促稳定、促和谐的强大合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我校民族团结发展,确保学校各项事业的正常有序开展。

  三、主要工作及具体内容

1、继续加强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五观”和“四个认同”的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用坚定的信念和共同的理想团结、凝聚全校各族职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2、学习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在全校营造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风气。

3、利用班队会、《品德与生活》课堂、《品德与社会》课堂、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蓝色心愿墙等教育资源,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使广大教师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促进广大师生的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1)充分利用升旗仪式和每周班会课,进行民族团结和反渗透专题教育。各班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新疆”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三个离不开”教育。使“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等思想及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和新疆“三史”知识入脑入心。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三、四年级把《中华大家庭》、五、六年级把《民族常识》列入《品德与社会》课程,按规定每学期8个课时,要有专门教案,保证学生教育的时间和效果。让广大师生更清楚地了解民族风情和习俗,在工作和生活中注意做到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进步。

(3)进一步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和反渗透教育的意义,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积极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和反渗透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每周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民族团结好人好事,进行主题教育。

(4)开展以“民族团结和反渗透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

(5)充分利用学校蓝色心愿墙、宣传橱窗及电子屏幕进行民族团结专题教育。

4、做到“六个”结合

(1)民族团结教育与德育相结合;(2)民族团结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3)民族团结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4)民族团结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5)民族团结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6)民族团结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5、落实“五个不准”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反对民族分裂、抵制和防范宗教向学校渗透,落实宗教活动、宗教行为、宗教言论、宗教服饰、宗教思想不准进校园的“五个不准”。

6、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五个一”活动

(1)读一本民族团结书籍;(2)看一部民族团结题材电影;(3)讲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4)唱一首民族团结歌曲;(5)制作一幅民族团结小报。

7、利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在班级中以民汉学生结对子、交朋友为契机,开展“我们是一家人”、“手拉手,心连心”等联谊活动,共同参加阳光体育、趣味校运会、科技艺术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使民汉伙伴形成合力,团结共处。

教学计划 篇2

一、班级现状分析(学生思想、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班级成绩、班级文化建设等方面):

本班学生虽已是准九年级的学生,但是思想上仍不成熟,属于玩心较重的一群孩子。他们有想学好的心,但因为懒,缺乏恒心,学习基础差以及学习能力的欠缺,全班平均成绩仍属于年级中下水平。且在数次大考中,以平稳的姿态站立,无进步!

本班学生思想单纯,也乐于接受老师的批评,但是诚恳的答应之后却总是缺乏实际行动,或是三分钟热度。另外,学生的行为习惯比较差,常常有点随心所欲,但都没有太坏的心眼,一旦被老师指出也会乐于接受,但是反复性较强。因为爱玩,因为没有恒心,所以学生整体的学习习惯比较差,这形成了恶性循环,也导致成绩止步不前。

二、本学期班级目标:

继续营造和谐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改善比较差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创造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减少后进生人数,增加优等生人数,且争取在期中期末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并且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勇于拼搏,争取佳绩。

三、主要措施:

1、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奖惩措施的实行

2、加强建设班干部队伍,能真正营造自主学习和管理的氛围

3、多与任课老师沟通,及时了解班级和学生情况,帮助任课老师减少后进生。

4、多与学生谈心,对于优等生给予表扬,并给予较高要求;对于中等生能予以相应的重视,关注他们考前考后的心理变化,并能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且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对于后进生给予关爱,并与家长联合,帮助他们走出学习误区,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5、多与家长沟通,形成家校合一

6、利用班会和各种集体活动激发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引导全班学生学习上共同进步。

四、班级主动发展:

努力营造班级和谐气氛,为学生提供所需,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协调好各任课老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帮助任课老师较好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好和任课老师的沟通。

学习成绩的进步是本班学生的主要任务,作为准九年级的学生,他们需要为九年级的中考冲刺夯实基础,并提前感受九年级高强度高负荷的学习状态,以求将来的迅速适应。

班级学生办事能力的缺乏,也制约了班级的发展。培养有能力的学生和班干部也是班级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

教学计划 篇3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家庭基本没有计算机,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只有在学校的一星期45分钟,操作时间客观上较少,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平衡。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较浓,上课能积极探索,主动求知。

……此处隐藏3480个字……/p>

④懂得每个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

⑤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

⑥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⑦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

⑧了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的事迹。

2、能力目标:

①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

②能够随着角色的变换,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③能够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作出最合理的选择,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

②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③对那些为自己、为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心怀感激之情;

④有足够的勇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

⑤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

⑥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责任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责任的两层含义:“应该”和“不应该”做的事情。)

2、关于责任的来源。(举例说明。强调许多责任不只有一个来源。)

3、履行责任的代价、回报和冲突。(应通过讨论、例举等形式来解决层次和角度问题,并获得某些经验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课堂讨论、教师指导为主。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让学生在活动中呈现认识上的模糊、矛盾之处,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启发。 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社会调查

四、课前准备

⑴教师可以事先召集部分同学进行座谈,从正反两方面收集典型事例;

⑵要求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负责任的表现及不负责任的后果;

⑶让学生收集先进模范人物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社会的事迹。

五、设计依据

⑴课标要求

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⑵学情分析

①“责任”的概念模糊。

②不能全面认识承担责任所获得的回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关系。

③对承担责任所获得的回报斤斤计较,一旦不能如愿则怨天尤人。

④一些中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片面强调个人的自由而忽视或否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⑶总体意图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有关责任的概念,让学生学会评估承担责任的回报和代价,理解无私奉献的行为对个人、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培育“四有”新人。

第一框 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2课时)

㈠板书设计

责任的含义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我的角色 我的责任 责任的来源

人负有不同的责任

自己对自己负责

谁在对我负责 负责的表现,不负责的后果

我对他人负责,他人对我负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㈡教学过程

1、 导入:《放学回家》

⑴提供材料(某中学生放学回家后,发现妈妈病倒在床上,晚饭也没做好……对此,你该做些什么?) ⑵学生议论并回答

⑶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告诉这样的结果:那个中学生竟然背起妈妈来到了厨房。

意图:引出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责任?

2、 讨论:《什么是责任?》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在家庭、学校、社会各领域当中选择一个,探讨在这个领域中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填写在表格中。

(2)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意图:帮助学生明确责任的两层含义。

应用:学生在学校,应该 ①上课专心听讲 ②不抄袭作业 ③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 ④不用粗鲁的态度对待父母 ( B )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

3、 录象:《灾难中的新奥尔良》

(1)观看一段影片,指导学生找出材料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分别承担了哪些责任。

⑶教师讲解责任的几种主要来源。

意图:⑴使学生懂得人们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

⑵帮助学生了解责任的来源。

应用:⑴完成教材P6练习;然后在全班交流.

⑵完成《QQ练》P7/1/2

4、 角色扮演:《我是谁?》

(1)每位同学准备五张小纸片,在每张小纸片上写下自己现在所扮演的五个主要角色,如“学生”、“子女”、“朋友”、“同桌”、“姐妹(兄弟)”。

(2)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不超过6人。要求每个学生依次出示五张纸片,说出每个角色应承担的责任。

(3)按照课本的活动步骤依次进行。

(4)小组活动结束后,在全班交流活动后面的6个问题,请部分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意图: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在生活中扮演哪些角色,知道不同的角色往往意味着不同的责任。要扮演好各种角色,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

5、 设身处地:《假如你是……》

⑴要求学生以小含为例,分析材料中其他人物的行为,如组长、老师、小含及其父母,探讨他们各自的责任、责任的来源等。并思考:谁该为小含负责?

⑵分角色回答

⑶扩展思考:利用P11的案例,想想不承担责任的后果

意图:①帮助学生明确每个人首先应该自己为自己负责。

②懂得自己负责的好处、表现,不负责的后果

6、 小组交流:《我第一次……》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1)请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列举自己在当前的生活中,自己独自承担的责任,以及本该由自己承担却没有承担的责任。

(2)在全班探讨:有些责任本该由自己承担,现在却由他人替自己承担,这会产生哪些后果?

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承担责任的情况,使学生明确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承担新责任的过程,逃避责任,自己就无法真正长大。

7、 《学会感恩》

(1)材料中列举了几项学生能够直接感受的、对自己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的、由他人承担的责任,请学生再补充几例。

(2)将活动进一步拓展,请学生列举因他人尽到责任而使我们的社会更安全、更文明的例子。

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许许多多的人在承担着各自的责任,才有我们的健康成长和快乐的生活,对这些人我们应心存感激,从而激发学生为他人尽责的责任感;感受职业责任感的重要性,并初步树立职业责任意识,为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打下良好基础。

《精选教学计划锦集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