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论语中孝道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优秀

时间:2025-10-20 06:42:32
论语中孝道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优秀

论语中孝道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优秀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中孝道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优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中孝道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优秀1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爱家人的行为准则。《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关于孝道的论述极为丰富。通过研读《论语》,我深深地体会到孝道的价值和意义,下面将从仁爱、敬老、明智、勤俭和忍让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以展示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仁爱。《论语》中说:“子曰:“孝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顺父母就是要养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传授的习惯。只有温故而知新,才能够真正做到孝道。我常常观察父母每一举动,倾听他们的言语,从中汲取智慧和知识。而当我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时,我就应该回报父母,帮助他们、照顾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和孝心。

第二,敬老。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害人以能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重父母、尊重长辈,不可背离礼仪。在现代社会,礼仪愈发淡漠,人们也渐渐忘却了对长辈的敬重。然而,恪守传统的敬老之道是我们应当坚守的准则。只有尊敬长辈,做到逢年过节要回家看望父母,要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才能保持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第三,明智。《论语》中说:“孝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告诉我们,孝和弟是仁心之本。在孝道中,我们要明智地对待父母才能更好地表现孝心。明智地对待父母包括尊重他们的意见、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决策等。同时,在经济方面,我们也要明智地照顾父母,避免过度消费导致家庭的经济困难。

第四,勤俭。孔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管理家庭资源,保持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养成节俭的习惯,减少家庭的'负担。同时,我们还要勤奋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家庭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忍让。《论语》中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顺父母不仅要在言行上表现出来,更要在心态上体现出来。在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忍让,学会理解和包容。只有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家人,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孝顺。

综上所述,通过研读《论语》,我不仅加深了对孝道的理解,也深刻感受到孝道的重要性。作为当代的青年人,我们应该传承发扬传统美德,从身边小事做起,以行动践行孝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孝道的价值,使家庭更加和谐幸福,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中孝道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优秀2

20xx年4月20日,我们二龙中心校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山东省亲情教育系列活动办公室主任、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等栏目总导演、山东省天下父母文化传播中心秘书长吕明晰《凝神聚气共筑中国梦》的专题讲座。在3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吕明晰老师围绕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孝道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好行动等方面为我们全体教师上了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孝道”一直被历朝历代深深重视,甚至被奉为“国之根本”。孝,作为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规范着世世代代,贯彻于万户千家。其内涵就是善事父母、尊敬父母。应该说,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孝”是完全可以同社会道德融合的,值得广泛倡导,大力弘扬。我觉得,如果把“尊重老人,孝敬父母”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口和着力点,把中华民族“崇孝”的传统美德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融于学校的德育体系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能辐射到家庭和社会。试想,当父母在家里感受到子女的孝敬时,他们又怎能不去更加孝敬自己的父母。如此这般,间接提高了家庭的文明程度,又必将推动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与进步。“百善孝为先,一切事情都应该从孝道做起。他认为“孝”是人格完整的基础,有“孝”的人也有责任心,有担当,知恩图报。“孝”是成功的保证,有“孝”的人讲义气、有爱心,会得到大家的.合力相助,能够成就大的事业。

通过这次报告,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了“孝道”的真正含意,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把吕老师的这种观念传承给我的学生,让他们都成为孝敬长辈的人,这样才能做一个人格完整的人,才能让大家看到“凝视聚力,实现中国梦”的美好社会。

论语中孝道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优秀3

有一本书,如山涧清澈的泉水,净化人们的心灵;有一本书,如林间徐徐的清风,抚平人们的贪婪;有一本书,如蓝天上朵朵白云,如浪花里颗颗水滴,质朴无华。

没错,这部举世无双的经典就是——《论语》。

让我们怎样为人的是它,教会我们处事的也是它;在我们遇到瓶颈时,给予我们方向和帮助的,或许也是它。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论语》的作用及影响对中国乃至世界是多么的大。

可我们大家真正的了解过它吗?

是的,在科技日趋发达的这个时代,许多人越来越繁忙,崇洋媚外的人也日益增长,当好不容易有休闲娱乐之时,大多数人便也成为了“低头族”。他们的世界仿佛只有那部手机,他们的目光所停留的原因,仿佛只为那那块冰冷的屏幕。他们殊不知书中的美妙,可是甚多啊!

传统文化的流失,固然是一种沉痛的悲哀!

当然,既然科技已经越来越发达,《论语》中知识的传播,不只看书这一种方法。收看影视剧也是一个极好的途径。

影视剧的播出不仅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也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了解《论语》。

但影视剧难边有掺假的现象。比如:为了收视率,不惜篡改历史情节或人物形象等等。这些变动肯定会造成大众对《论语》的看法有较大偏差。

可也不能一口咬定这种传播方式是不行的,中华的文化渊远流长,几千年的“颗颗宝石”亦不能全部为我们发光发亮,总有那么一些沉淀着。所以说,影视剧难以把握到实质,这也再正常不过了。

在这个传播传统文化的热潮,现在的人们“看山是山,见水是水”。可待传统文化及《论语》的普及,通过我们的齐心协力,共同改正,修订,共同为这个美丽的祖国贡献。通过我们为这个伟大“工作”的共同努力,将沉淀着宝石都挖掘出,并变得晶莹剔透之时,大家对论语的看法,也将被我们刷新。

《论语》的存在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象征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它需要流传,不论影视剧的利与弊,最好的方法应是我们主动阅读《论语》,让经典永世不竭!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越来越灿烂!

论语中孝道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优秀4

孝道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论语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论语中关于孝道的箴言深入人 ……此处隐藏4206个字……如,《为政》篇中孔子说:“君子之道,就是孝也。”这句话明确地指出了孝道在君子之道中的地位和作用。孝道不仅是道德伦理的基础,更是君子行为的`核心。另外,在《八佾》篇中,孔子说:“孝乎人,忠乎天。”孝顺父母不仅是对尊长的尊重,更是对天命的尊重,体现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些句子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孝道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一种人伦关系的基石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其次,孝道不仅体现在行为上,更体现在内心的情感和态度上。在《述而》篇中,孔子说:“诗云:‘慈乃自爱’。”慈爱是孝道的核心,是对父母深深的爱意。孝顺父母要从内心产生感情上的依恋和关心,而不是单纯地做一些表面的事情。同时,《论语》中还提到了孝道的各种表现形式,如供养父母、尊重父母的意见和遗言等等。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孝道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内心的态度和情感,需要从内心去体验和感受,才能真正地理解和践行。

第三,《论语》中还告诫我们要真正地理解孝道,不能滥用权力和权威。在《为政》篇中,孔子说:“莫见乎难,莫措乎微,莫辩乎陨。”这句话意味着孝道并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服从和听从,更强调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重要性。作为人,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不能盲目地跟从别人的意见。“莫见乎难”,意味着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敢地面对,“莫措乎微”,意味着在面对微小的事情时要有自己的主见,“莫辩乎陨”,则是强调辩论和讨论的重要性。这些论述告诫我们在尊重父母的同时,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思考能力。

第四,《论语》中还强调了孝道的持久性和延续性。在《为政》篇中,孔子说:“子曰:‘君子尊贤而容众,以善小人。’”这句话提醒我们对待父母要有一种持久的奉献和耐心。孝子不仅要对年迈的父母尽心尽力,还要以身作则,教育后代,延续着孝道的传统。这告诫我,孝道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责任,需要不断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最后,《论语》还告诉我们要学会感恩和回报。在《子张》篇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强调了在父母有限的寿命中,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尽可能地陪在他们身边。同时,在《公冶长》篇中,孔子还说:“孟孙追武子,舍于柳下亚。”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我们无法亲身回报父母时,也要通过其他方式对父母表示感激之情。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孝道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付出,更是一种双向的沟通和回报,是一种亲情的延续和升华。

总之,《论语》中关于孝道的论述丰富而深刻,让我对孝道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孝道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更是一种内心的责任、情感和态度。学会孝道,不仅仅是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更是一种人伦关系的基石,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保障。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以孝道为指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一个孝顺父母、尊重长辈的好人。

论语中孝道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优秀9

作为一名教师已不是第一次与《论语》打交道了,《论语》在我看来像是一位变幻莫测的朋友,每次接触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发现。这个假期在教体局、校领导的安排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教给了我们很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则,更应该把握原则里的分寸。我们今天总是在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坏,其实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断不单单是好坏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不会出现问题的。孔子的一个学生曾经问过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怎样对不起他,他还是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赞赏的,可没想到,孔子反问他了一句,“何以报德?”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抱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人家的恩德呢?读到这,我犹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教会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身为一名教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知识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慢,这就要求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而且要对他们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他们。在我的职业道路上,我也会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与同事和平相处,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教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老师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即使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降临,我也要尽量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因为我坚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我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要使他们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孔子有这样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说别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击你,你也不恼怒,而是时常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与其浪费时间去反击别人的指责,倒不如埋头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要坚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孔子曾说过,看一个射箭手技术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没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没有。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对他人不能太苛刻,宽容别人其实更是宽容自己。

人生在世,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总会产生各种不快与摩擦,在处理问题上,有的人会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却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时候我们宽容了别人,别人就会宽容我们,善待我们;而我们对别人苛刻,别人也会反过来以更加恶劣的态度来回击我们。让我们用宽容对待身边的人吧,这不是消极或懦弱的表现,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风。

是《论语》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对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会我最多的就是宽容。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宽容是润滑剂,可以调节关系,避免碰撞;宽容是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更是一种幸福。它是一盏绿灯,帮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选择了宽容,便选择了财富!读懂了《论语》,便读懂了人生!

《论语中孝道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