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04 15:14:31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乌塔》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乌塔》教学反思1

本文讲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游欧洲,表现了乌塔独自生活的能力和自主意识。教学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立意识,克服生活中的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锻炼自己。

在课堂上,我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意在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我知道对于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在孩子的心灵中一定会引起强烈的震撼,于是我抓住这一点向孩子们提出问题,在没有学习这篇文章之前,你有没有想过一个14岁的小姑娘会独自一人游欧洲?以及问什么不敢相信?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问题集中在她这样做太危险啦,他要是迷了路怎么办?遇见坏人怎么办?我因势利导接着问,那乌塔会不会考虑到这些问题呢?同学们说:“会”我接着又问,那她又是怎么做的呢?引出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我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第四自然段,并画出围绕游欧洲这件事,乌塔都做了哪些事?

1、从作者与乌塔的对话中感悟

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乌塔与“我”的对话,从中感悟和体验,进一步了解乌塔。其次,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通过教师引导,从中感受捂她的自立能力和自主意识,比如:反驳、语塞、不满意等词语。体会乌塔是一个具有自主意识,思想成熟的女孩。重点句子,比如:“光从电视和书本上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是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她的美丽才深深感动我。可以体会到乌塔是一个善于思考得女孩。

2、从乌塔的言行中感悟她的性格。

透过”惬意、睡的`正香、立即打招呼的词语的背后,让我们感受到乌塔的热情、开朗的性格,还有乌塔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然而课堂是动态的、变化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将学生的一些精彩的观点没有捕捉到,放掉了课堂上生成的东西,留下了小小的遗憾。

在今后的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课堂驾驭能力。

《乌塔》教学反思2

《乌塔》这篇课文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自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这篇课文其目的一是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和对比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为了达到此目的,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独立读懂课文,给学生充分默读和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然后以“这是一次怎样的旅行?”“乌塔是个怎样的女孩?”“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乌塔的性格?”三个问题为主线,让学生抓住文中自己最感动的事或句子反复朗读,细细体会,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从中明白了一个人的自立的'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并学习作家写法。

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后,立即出了一个辩论题:“独自一人外出旅游好不好”。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这下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正反两方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谈自己的看法。通过辩论学生认识到了学了《乌塔》这篇课文后并不要求学生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安全是第一位的,而是要克服依赖思想,采用多种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可由于课堂太满,节奏有些快,一些学生没有跟上来,对内容掌握不够,只能在后续的练习中再加以巩固。

《乌塔》教学反思3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长城》一课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也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颐和园》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秦兵马俑》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 这一组课文,都是写我国的文化遗产的'文章。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引起探究我国的

“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因此,训练的重点一是理解内容,增长见闻。二是品味语言领悟表达。三是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表达的情感。 在阅读感悟课文重点内容时,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指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相互讨论等得到答案,在关键处给予点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深入研究,感情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景色的美,还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的特点的。并指导学生体会课文在写作上的特点,达到读写结合。尤其是学了《颐和园》一课,让学生也写一次浏览活动,应用了按浏览顺序写作的方法。 另外,本单元还让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查找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习作打下了基础。

《乌塔》教学反思4

我所执教的《乌塔》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个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学这篇课文目的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主见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设计的几个环节来达到教学目的.的效果比较成功:

1、自读自悟,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研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成长故事,从头至尾只字未提对小姑娘的评价,因此需要学生研读课文。从故事中去体会小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设计了替小姑娘的老师用中文给小姑娘打个来中国学习转学评语的情节,激发学生从课文中的小姑娘的行为、语言中去体会小姑娘的特点。

学生兴趣很大,当了一回老师给学生评语,听课的老师也反映这情节设计是本堂课一个亮点。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主见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设计了一个小小辩论:一个未成年孩子该不该独自远行?这一个环节意在检查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程度,和交流阅读后主观的见解。

(当时一节课容量太大,讨论不是很成功,只有三个同学发了言,但第二节课继续时,课堂生成特别活跃,正反方同学唇枪舌战辩驳得有理有据,特别当大部分同学提出不安全,万一被人绑架了怎么办?每人都有智斗的方法去对付。最后周滢琰同学一句话切中要害,欧洲是一个文明的地方,不会出现上述担心的情况,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4、设计回答校长的一个问题,使中国的小学生树立了自信,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中外儿童各有所长,也 ……此处隐藏6749个字……?”“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这几个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交流,学生逐步提高了认识,使他们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并清醒地认识到不能盲目地学习乌塔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学习她的自立精神,突破了本课的德育渗透点。

《乌塔》教学反思14

当学生对乌塔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以后,我再引导他们反复阅读和思考,并在课文中找出具体表现乌塔特点的语句,画一画,读一读;然后,分小组议论乌塔的种种特点,同学们讨论十分激烈。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组织全班交流。同学们争着发言,纷纷汇报各组讨论情况。这时,一个平时不太喜欢讲话的男孩站起来充满自信地说道:“老师,乌塔这样出去,她是不是没有安全意识!”这一见解,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短暂的停顿之后,我意识到必须马上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为这是一个能够开启学生智慧火花的问题,我要紧紧地抓住。于是,我带着欣赏的目光予以表扬:“俊潮的看法很有意思。大家想一想,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学生立刻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

林洪伟站起来侃侃而谈:“我从书中知道,在欧洲那些国家里,人们的法制意识强,治安措施好,乌塔不会有生命危险。”

“乌塔这样做,如果出现万一,她不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关天乐反驳道。

“书中写道,乌塔每次出行都有准备,自我保护意识强。就是遇到危险,她的能力特别强,能够化险为夷。”俊潮反驳。

“我认为课文并不是要我们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班上才女甘锦晴的见解果然高出一筹。

同学们各抒己见,各有各的道理。听着他们的发言,我感到欣慰与激动。虽然同学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经过讨论,彼此互相启发,大家都增强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水平,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词语。今日,我重温此语,倍感亲切。

《乌塔》教学反思15

《乌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的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全文叙述的事情具体清楚,揭示的主题耐人寻味。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指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就课文的学习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这对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表对此事的看法和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此外,文中的乌塔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理念上都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极大的反差,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会使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而且学生在对比中认识要增强自己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根据文本特点、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教学难点是感受人物的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根据以上思考,我觉得在教学呈现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1.大胆放手,自读自悟要“足”

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大的目的也就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实施略读教学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读自悟。

因此我组织学生明确课型后,给学生5分钟时间去初读,想办法读通读顺,在这过程中,好的学生可以走几个来回,即使是能力最弱的学生,他们也会有足够的机会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给读完。在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的片段中,先是读读课文,自己试着说说。在学生出现概括困难时,我用填空题作为扶手帮助学生。在优生示范后,我并不就此而止,而是把学生的个体学习转化为群体学习,再次鼓励同桌互相说说课文内容,学生便能简洁地说出课文内容。

2.反复斟酌,重点聚焦须“精”

略读课文讲究“略中有精”,“精”读的点要更突出、集中,要与文本的主题内涵和教学目标紧密联系。教师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陶冶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我选择“精”的着力点在讨论“乌塔是个怎样的女孩子?”,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反馈时,我的处理不是平均使用力气,而是重点点拨句子“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和“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调动生活经验,理解“反驳”“不合逻辑”“为什么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等语句,然后,“再读读这两处语句,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感受作者的表达准确,以及乌塔的个性鲜明,体会乌塔在行动上的独立,正是基于精神上和思想上的独立。

3.提示引路,语文实践重“法”

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该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法,循法而学。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既将前后的课文连接起来,又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段学习提示,努力挖掘学习提示的引领资源,指导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在这个大框架的建构下尝试运用其他方法开展字词句的学习和感悟。我让学生明确略读课文的课型,自主学习提示,画出学习任务“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乌塔这样做好不好?把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交流。”并根据学情给予一个扶手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在关键词语的教学上也是渗透以各种方法,如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重点词语“惬意”、“反驳”等词,抓住学生可感受得到的方式让学生感性地理解。

4.整合资源,课外拓展求“宽”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课文的教学,在进行课外拓展时,必须充分挖掘单元主题资源,促进课堂学习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互为补充。如本课的教学,插入的拓展内容有欧洲的简要介绍,联系生活实际的练笔写话等。

预设总是理想的,生成总是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因素制约着,与预设有差距。在本校的“听班制”活动中,因为手表出了问题,看错了时间,前半节课花的时间太多,后面的环节来不及呈现。在泽雅一小的送教活动中,因为泽雅的学生学情的原因,在初读,概括主要内容的教学展开上花了很多时间,所以以学定教,重点点拨的点只保留了一处,即乌塔思想独立,有自己见解的内容。在理解“不合逻辑”时,学生换词理解为“不对”时,表述不是很准确,本来要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再深入体会,也因为没有时间而作罢。

《《乌塔》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