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高二语文《桥边的老人》说课稿

时间:2025-10-07 00:18:35
高二语文《桥边的老人》说课稿

高二语文《桥边的老人》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二语文《桥边的老人》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语文《桥边的老人》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桥边的老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外国小说欣赏》这册书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基本特征。便于学生了解外国优秀小说,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全书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话题。共16篇课文,均为名家名篇。第一单元的话题为叙述,重点掌握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桥边的老人》是海明威的作品,叙述角度是有限视角,叙述人称是第一人称我。通过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为小说鉴赏和小小说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外国小说阅读教学,《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中均要求: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2、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4、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把握人物性格特征,5、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6、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参考书中确定的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俄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及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海明威及其代表作、“冰山理论”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

2、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学习海明威的坚毅乐观

2、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外国小说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 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2. 体会海明威的冰山理论,鉴赏小说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中的深意。

教学难点:

1、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学习海明威的坚毅乐观。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分角色朗读法。 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旨。

2、情境教学法。出示战争的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和体会战争的残酷,进而理解小说的主旨。

3、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激发学习兴趣。探究小说中的对话描写,体会老人的内心世界。

四、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即课前阅读小说,课上合作探究小说中的对话描写、小说的主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争是人类永远的.阴霾,和平是人类永远的福祉。提到战争,我们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战争的恶残酷呢?

——硝烟弥漫 生灵涂炭 流离失所 背井离乡 残垣断壁 狼烟四起 哀鸿遍野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战争有关的小说,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二)作家作品

教师明确学习重点:1、国别 2、作家 3、代表作 4、文学流派 5、时代6、主人公 7、地位或成绩

8、创作风格 9、字词

复习提问关于海明威的文学常识,必修中学过《老人与海》。教师补充。

1、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20年代初期)

2、海明威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他年少的时候就因为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枪自杀。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3、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4、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 硬汉形象。(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5、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三)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字音:

嘎嘎叫 戛然而止 踯躅 踌躇/蹰 撇开 撇嘴 眺望 寻思 挨打 挨饿 挨冻 挨时间

字形:

盘蹒/跚 辐射 凝视 神秘 秘密 战争爆发 山洪暴发 不在沉默中爆发 疲惫不堪 茫然

(四)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场面描写,介绍环境 (首段)

由对话构成情节 (主体)

交待结局 (末段)

问题1: 第一段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唯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从中可见本文叙述语言怎样的特点?

------突出老人的重要地位。 -语言简约,不事渲染,“电报式” 的文风。

问题2、小说的最后一段除了交待故事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 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

(五)探究主体

……此处隐藏1209个字……篇文章又各具特色,《桥边的老人》笔法简练,淡化了一般小说讲述中情节的趣味性,采用了极具代表性的叙述角度。通过对它的学习,有助于我们了解小说叙述技巧对人物形象刻画的重要性,逐步掌握品味小说深刻内蕴的方法,为学生自读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给予了基础性的帮助。

第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高中生在阅读鉴赏中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品位作品的语言魅力;学习鉴赏小说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通过对《老人与海》的学习,学生对海明威以及外国小说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结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本身的.特点,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心放在了理解小说的叙述人称和叙述角度的特点上。于是,综合大纲要求及文章、学情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目标二: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的特点,进一步理解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内涵,理解叙述与小说主旨呈现、阅读体验的关系。

第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掌握小说叙述角度与叙述人称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结合本文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启发法、点拨法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

在学法方面,则主要采用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教学过程】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新课

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我们经常在书本中、新闻里、电视电影中看到炮火喧嚣的战争场景,有的选择用英雄人物来刻画战争,如黄继光、邱少云的故事,有的选择用恢弘的场面来表现战争,如好莱坞电影《珍珠港》。如果让你来讲述关于战争的故事,你将从何入手?

曾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海明威,选用小人物为战争故事中的主人公,深刻地体现出战争对平凡人的意义。他用极为简洁的笔调和有限视角的叙述组织了文章的主体对话,给读者留下了极丰富的想象空间。通过与其他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对比,突出海明威战争作品中的特点。同时带动学生思考,反思自己对战争理解:战争场景将是怎样的?可以选择哪些材料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选择怎样的视角来呈现自己的意图,从而引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讲授新课

为实现教学目标,这一环节我共设计了5个步骤。

1、简要回顾海明威的生平与写作风格。

因学生在必修3中学过《老人与海》,所以作家介绍这一版块,现由学生回忆,我进行补充说明。重点强调海明威简洁明快的“电报式”的写作风格,小说结构布局合理性,为后来的详细解读做好铺垫。

2、快速浏览文章,说说这篇小说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阅读教学的起点和指导思想是整体感知,为的是理清阅读思路。这个环节我准备安排学生通过自读释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概括小说的情节,并为学生简单介绍概括情节的方法。

3、分角色朗读,体味角色的内心活动。

角色朗读对话内容,(一生我,一生老人,一生旁白),朗读完之后学生自由评价对话中的人物情感是否表达到位?对于学生情感把握不当的句子可继续朗读揣摩。

为加深学生对人物情感的准确把握,我主要涉及如下问题:

问题一:“我”是谁?

问题二:文中“我”对老人提出哪些问题,老人如何回答?

问题三:老人不停重复的句子有哪些?请找出这些句子,你认为他会不断重复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四:老人对自己饲养的动物如数家珍,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内心活动?

问题五:在“我”的催促之下,老人最终的状态是怎样的?表达了“我”对老人怎样的情感?

问题的设计符合阅读理解的逻辑,层层推进,旨在让学生懂得如何从简要的语言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掌握品味小说语言,理解人物形象与心理的阅读技巧。最后一个问题涉及对时代背景的深入体会,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体验老人的心理与“我”的内心。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提倡个性化解读,每组达成共识,然后全班交流。最后对人物形象进行总结,启发学生总结人物形象的角度,即从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等。

4、整个故事以“我”的口吻来讲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带给你怎样的阅读感受?

高二学生或许会关于叙述人称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有所知觉,回答譬如“身临其境”、“拉近距离”等相关内容,随即可以总结小说中叙述人称的特点。(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

启发学生在叙述视角上进行思考,例举莫泊桑《项链》开篇关于女主角玛蒂尔德的详细描述,与《桥边的老人》中关于老人的平白简练的描写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品位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写作差别与阅读效果的差异性,体会有限阅读留白的艺术性。进而导出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5、简单阐释“冰山理论”,试问学生为何作者选择的是“桥边的老人”,而不是“路边的老人”。

海明威是出了名的精于修改,主旨是“去掉废话”,直到出版前一分钟还在修改!不过分细究理论,宗旨在于把握“呈现八分之一,余下八分之七自己体会”的核心要点。以此观之,“桥边的老人”中,“桥”有不同的意义。“我”和老人所在的位置处于“战火纷飞”与“相对平和”的交界点,也是命运的交结点,这里的“桥”是着连接、沟通的作用,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奈何桥”所指的,跨桥定生死。文中那个一直念叨着自己曾经照料过的动物的老人,最终“向后一仰”,又“坐了下去”,暗示保留着人性中美好可贵的东西,可能无法跨过战争这座桥,消散在炮火之中。而“路边”或许指向生命的延展性。

然后,启发学生在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学会将作者没有明白表露的深意挖掘出来,进一步体会小说语言与叙事中的精巧性。

(三)课堂小结

以上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逐步掌握鉴赏小说的基本技巧,了解叙述这一小说要素在作者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情感与主旨等方面的重要性,学会反复品反复读、精读细读对深入理解小说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

1、 《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这自己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设计这个问题是要让学生更加理解不同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的特点与效果。

2、课外阅读海明威的其他作品。

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家作品,能从更全面、多元的角度去理解作家创作的特点和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说设计评价】

整个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贯穿本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适时引导、点拨;以方法和能力培养为重点,让学生学会概括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来把握形象等基本阅读技巧,并学会从小说的叙述特征中挖掘小说的精妙,更深刻地体会战争、人性等重要命题。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批评指正。

《高二语文《桥边的老人》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