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学生调查报告汇总8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调查报告8篇,欢迎大家分享。
学生调查报告 篇1对结果产生的原因分析:
1. 家庭因素 通过与多名家长进行初步的沟通了解,发现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学好学坏,他们也不太担心,只要孩子长大成人就好,不试着和孩子们谈心沟通,我认为是造成学生学习障碍的最关键因素。
2 学校因素 (1) 通过四个多月的实习,对谷芒学校的历史
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里的乡镇学校是由国家扶持贫困的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学生大部分是由国家强制性的上学,文化相对落后,学生家中大部分为放牧为生,到虫草出来是有的学生旷课去挖虫草,不注重学生的文化培养。
(2)学前教育工作不够完善
(一)缺乏政策保障和监督机制。由于国家在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师资配置、保障措施等方面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加之“普九”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只有将大部分精力用于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上,对学前教育的发展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义务教育轻学前教育的现象。
(二)学前教育发展失衡,农村牧区幼儿“入园难”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全州学前教育资源大都集中于城镇,而农村牧区学前教育起步晚、资源相对匮乏,致使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失衡,学前教育公平得不到体现。
(三)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少,办学条件改善缓慢。一是闲置校舍利用率不高,大多校舍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房。二是城镇幼儿园班额过大,班额最大的达到80多人,教玩具、图书等设备严重不足。三是乡(镇)、村幼儿园教玩具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不能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管理不规范。一是园务管理不规范。多数民办园无章可循,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安全隐患多。二是使用的教材
不规范,许多学前班使用小学一年级教材,大部分民办幼儿园无固定教材,缺乏系统性,造成学前教育“小学化”“托儿化”现象较为严重。
对造成学前教育落后的建议
(一)统筹规划,稳步实施。根据全省学前教育发展的规划要求。和本地区位特点、人口及生源状况,按照“就近入园、扩大规模,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原则,制定好我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二)强化组织,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学前教育工作议事制度。成立州、县、乡学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学前教育工作。
(三)实行办园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政府在兴办学前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鼓励、支持乡镇、村社和个人兴办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推行“民建公租”、“公建民租”的建园模式,将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牧区建设规划。
(四)建立学前教育投入长效机制。以政府投入为主,集体、家长合理分担的方式,不断加大学前教育投入,保证公办幼儿园运转,按时足额核拨在编教师工资。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逐步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支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扶持民办幼儿园建设。
(五)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劳动人事部、国家教委关于《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试行)》”之规定核定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民办园教师列入当地教育、人事部门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的计划范畴,未列编的幼儿教师、保育员、炊事员、医务人员按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和工作量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建立最低工资、福利保障机制。通过送教下乡、结对帮扶、国培、省培、对口支援项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六)加强管理,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全州学前教育统一使用经省级以上教育部门审定或推荐的教材,民族“双语”幼儿园、普通幼儿园民族班可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结合我州实际,实施“双语”教学,在民族儿童学好母语的基础上,加强汉语会话教学,力争在学前三年解决幼儿的汉语会话问题。各级管理部门做好民办幼儿园、乡(镇)、村级幼儿园的业务指导工作。进一步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审批、登记,做到责权统一,开展民办园分类评估,创建一批优质民办园。
(七)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健全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州县教育督导部门把学前教育工作列入教育督导范围,将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经费投入、保教质量、幼教待遇等内容作为教育督导的重点,定期评估学前教育,确保学前教育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加大投入,保障资金,在争取国家补助的同时,
州县财政筹措一定的资金,实施“县、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坚持以有利于事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原则推进学前教育体制改革,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结合乡镇幼儿就学的实际需求,充分考虑当地布局调整后富余校舍的利用和幼儿身心特点,选择园址和建设配套设施,确保园舍安全、适用、实用。
3 社会环境因素 在这个地方属于国家牧区,学生家中有大量的牛羊、草场,对于他们来说学不学习都无所谓,因为他们以后生活物质保障是非常可靠的。
在我们学校导致学生学习不太好的因素有很多,但在课堂中通过老师的努力,每个学生都是勤奋好学的,所以我希望学校家长都应该努力培养孩子们赶得上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让她们能够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繁华城市的新面貌。
学生调查报告 篇2经过了3个月的细致调查分析之后,近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了专门针对“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状况调查结果,结果显示:38.1%的特困女大学生每个月从家里得到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15.7%的特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25.3%的来自城市家庭;非西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来的特困女大学生一样贫困;特困女大学生有三难:求学难,勤工俭学难,找工作难,甚至连谈恋爱都是一种妄想……
一个案例“油多了不好。”记者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记者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记者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20xx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20xx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 ……此处隐藏13792个字……三、研究结果的思考与分析:
1、多数小学生认同目前的课堂教学形式
调查显示,60%的小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大量重复课本内容;83%的小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大部分是灵活多样的;90%小学生认为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大部分内容既能传授知识,又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可见,现在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还是比较关注的。我认为:教师应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将精神落实到实处。在教学中,贯穿新的教学理念,力求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新课改的今天,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深入开发学生的思维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启发与引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进行学习,勤奋的思考,不断的对所学习的各种知识信息进行加工转换、消化吸收,获得新知识。
2、大部分小学生的作业时间超标,普遍希望缩短作业时间
虽然“减负”呼声喊了多年,但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依然沉重。调查发现,无论是平时还是周末,小学生在写作业时间上的超标比例均超过一半。根据教育部规定,小学生四、五、六年纪的作业量应在60分钟内完成。而现在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依然有增无减。对于“你希望每天多长时间完成作业”有38%的小学生希望在半小时内完成家庭作业,有53%小学生希望在一小时内完成家庭作业,10%小学生希望在二小时内完成家庭作业。虽然有一半学生的愿望已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可见,他们实际的作业时间要远远超过期望的时间。说真的,老师布置的作业还不算多,而是大部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让孩子们负担加重,另外买了许多考卷让孩子们完成。时常听到学生的埋怨。其实,作业量不在多,而在精,能掌握重点、要点就够了。老师上课时也不愿看见他们老是打着哈欠,无精打采的样子。这样只会造成恶性循环,觉睡不好,学习更无能为力。
3、小学生最渴望得到父母的信任,最不满父母说话不算话
社会的变动,伴随而来的是人们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猛烈地冲击着家庭的领地,导致产生离婚家庭、单亲家庭、寄养家庭、贫苦家庭、富裕家庭等等。这形形色色不同形态的家庭环境,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孩子。调查显示,小学生最渴望得到父母的信任,最不满父母说话不算话。在问卷中得出,小学生最喜欢父母做事有:信任我(40%)、说话算话(23%)、给我辅导功课(37%)。另外,小学生对父母不满的是:说话不算话(35%)、对我管的太多(25%)、在家打麻将(40%),以上数据说明孩子们希望父母给他们安静的学习环境,做孩子们学习的榜样。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出一个品德高尚的好孩子是大多数父母的共同目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艾尔金德认为,要想让孩子有教养、守道德,父母必须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儿童教育专家还认为,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源于对大人的耳闻目染。“我们应当用行动去教育儿童,只有身教所不能做到的才用言教”——卢梭。不要在家里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从小就在受尊重的环境下成长,他就会自然地尊重他人。
4、小学生对考试既爱有恨,大部分小学生认为考试能够促进学习,同时也有的学生因考试“心情不好”
“素质教育”这股春风早就吹遍大江南北,但事实上“应试教育”还依然引领潮流。而在“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学生的家长历来是把孩子的学业成就置于第一位重要的位置,所以,教育的供需矛盾显得异常尖锐,那么唯一合理的办法,就是通过考试竞争,优胜劣汰。于是,孩子们从第一天挎着书包上学起,就面临着无形而又紧张的学习压力。学生对此又是怎样的想法呢?调查显示,大部分小学生喜欢考试,而这部分的学生是成绩较好的,他们希望通过考试来显示自己。90%的小学生认为考试能够促进学习,但又有58%的小学生认为考试防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过重的学习压力造成学生心情不好、不想学习、自卑等感受。有部分的小学生因为考试而“心情不好”,这说明,小学生对考试的心情很矛盾,既爱又恨,尽管考试造成了他们过重的心理负担,但仍然对考试有着高度的认同。令人担忧的是在这种情况下的学习,使大部分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可见,考试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经常能听到学生说:我一听到考试,腿都在抖。甚至有的学生在考完试后还处于紧张状态。其实说这些话的还是好学生。这么小难道就患有考前综合症了吗?我认为,这一现象的造成,关键是“应试教育”的陈旧观念影响至深。怎样让孩子真正减负,恐怕先将中国的教育体制改头换面才行。
5、道德品质好、教学态度好、尊重学生是小学生看中的教师素质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引导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师劳动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构成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教师处于这种关系之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素养高低,直接影响到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效果。在了解小学生最喜欢的什么样的教师时,当问到“你认为具备哪些素质对教师更重要?”多数小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具备:道德品质好(28%)、教学态度好(47%)、尊重学生(10%)、认真负责(37%)、讲课有趣(23%)等。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小学生对教师的道德品质、教法教态有较高的期望和要求。他们期望教师道德品质好、教学水平高、能够尊重学生、容纳有缺点的学生、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师生相处也是一门艺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时代的趋势所向。怎样改善师生关系呢,道理很简单,就是到学生中去。如果师生间没有隔阂,学生把老师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那么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的力量肯定是最大的。教师应当本着平等、信任、尊重的原则对待学生。
6、对成绩排名各抒己见,一半学生认为成绩是个人隐私,另一半学生认为考试成绩应该公开
对考试的矛盾心情也反映在成绩排名的态度上,调查显示,对“成绩是个人隐私,不应该公布”这一观点,有25%的小学生非常赞同,有40%的小学生比较赞同,有12%的小学生比较反对这一观点,有23%的小学生非常反对。可见,在成绩排名这一问题上,小学生的态度也是很矛盾的,对成绩排名的支持,反映了小学生竞争的强烈需求,但同时又承受极大的压力。教育行政部门也曾明文规定不允许根据学生成绩进行排名,但从学生强烈的竞争需求来看,单靠教育行政部门的硬性规定往往以奏效,需要与教育的深层问题配套解决。就本人所在教学区域,经常会进行抽测,进行学校及班级的排名,无形中加重教师的压力。当然,最终还得让学生付出。我想,学生也是不堪重负、苦不敢言。还是让“成绩排名”早点散去。
四、建议:
1、提高学生父母的综合素质是新时代对家长的要求,因此,我认为:应充分发挥学校的“家长学校”的作用,定时为家长朋友传输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地做到家长、学校两方面配合。
2、学校方面应大力支持教师进行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如:班主任进修、各科教师展示课、各种培训等。
3、作为家长应经常和教师在一起交流,从实际出发去教育、引导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
4、提高全民素质,让整个社会都增强意识,让人们都去关心下一代。
5、教育部门应及时、适时关注教育动态,以实际行动去关注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