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5-04-23 11:07:43
【必备】说课稿模板汇总四篇

【必备】说课稿模板汇总四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简析

《这儿真好》是国标本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只小熊找朋友的故事,告诉我们改善环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课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小熊住在荒岛上很孤单。第二段(第二至第三自然段)写小熊向云儿请教后,开始在荒岛上种树。第三自然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写小熊找到了朋友。

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难点:感悟找朋友和种树之间的联系,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法、学法

让学生通过读书,自己体会感悟,然后小组间合作讨论的形式,解决简单的问题,最后,用画一画,演一演等学生喜欢的方式把自己领悟到的表现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读词的时候,我采用了

“读词点兵”游戏的形式。读对了就有了自主点兵的资格,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读词的积极性很高,准确率也相对高了许多。

(二) 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先让学生自己读书,去理解课文。然后,在白纸上把自己想象中的荒岛的样子画出来。有个别同学对“荒岛”不太理解,画了很多树。就利用学生的图进行比较,有树的和什么都没有的究竟哪个才是荒岛,学生一看便明白了。在理解了荒岛后,指导感情朗读把小熊的孤零零的感觉读出来。

2.学习第2、3自然段

还是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自悟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边交流,边共同学习课文。适时用动画演示来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小组间讨论,小熊看见云儿的变化后,他明白了什么?然后通过动画让学生体会小熊种树的辛苦。把这种辛苦用朗读表现出来。在学习第3自然段第三句话的时候,让学生自读,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成语“漫山遍野、绿叶成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不及于解释,而是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图片,让学生看着图片来试着解释成语,由于图片相当直观地显示了成语的意境,学生的难题迎刃而解,既教给了学生一种理解课文意思的方法,又通过自己发现让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课文理解了,再让学生在刚才的画上把现在绿叶成阴的景象画出来。进一步体会小岛在小熊的努力下变得环境优美了。

3.学习4、5、6自然段

先用多媒体播放动画,让学生看哪些朋友来到了小岛上。其次,重点指导好句子“啊!这儿真好!”把赞美的感觉读出来,然后把句子放到课文中,读好4、5自然段。在此设了个发散思维的题;让学生自定一个角色,(可以是小鸟,小鹿或其他动物)假设你来到了这座岛上,你会看到什么,请你来赞一下小岛,说说小岛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各种美丽景象通过想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呈现了出来,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一个自然段,紧扣“高兴”把小熊的感受朗读出来。

(三)环保教育

学完课文后,问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他们通过小熊的事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明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他们的行,问他们:你们以后准备怎么做?把环保的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并逐渐转换成学生自觉的行动。

(四)板书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种群的特征”,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七个环节加以介绍。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是高中阶段所涉及的内容中由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本课题讲述的种群具有了个体水平上没有的,新特征,新属性,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整体不是部分的叠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一种群数量的变化打下基础,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做了铺垫。考虑到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其中还有一个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由于这一活动需要在野外进行,且属尝试模仿层次,故新课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实践活动为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涉及过种群的概念,对种群有了初步的了解,关于“种群”的学习具有较大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并且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学生们的主观愿望是多参加实践活动,但学生盲动性又较强,观察、分析数据、提炼其中内在原理和规律等等方面的能力有限。教师可通过合理的引导能够让他们对本节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水平,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整体生物学素养。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种群的概念及内涵;

(2)列举种群的特征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3)尝试着运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概念,培养学生形成概念并利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种群密度估算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方面是要激发并培养学生对生物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另一方面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出现的关于种群特征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喜欢生物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分析和教学目标,我提炼出以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种群的数量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

(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2)种群密度估算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并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

(2)模拟实验:

(3)讨论法:

(4)合作探究: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为学生创设参与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小组进行讨论活动,最后全班相互交流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整体生物学素养。

教学过程

好的教学 ……此处隐藏2178个字……师的引导下共同得出以下结论:

①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②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简称负氢(父亲)

4、讲解总结

教师向学生提出: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电解水的实验过程中产生了氧气和氢气两种新物质,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变化表示出来。

这个反应的反应物为水(化学式H2O),反应条件是“通电”,生成物为氢气(H2)和氧气(O2),所以此反应可表示为:水 氢气+氧气。

由此可见水中含有氢(H)、氧(O)两种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教师向学生提出:电解水这个反应属于前面我们所学过的哪一种反应类型呢?为什么?

要求学生回答:因为它的反应物只有一种物质——水,而生成物有两种物质——氢气和氧气,满足“一变多”的特点,所以它应该属于分解反应。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气体——氢气,大家对于氢气了解多少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

1.氢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2.从网上了解到,氢气是一种新型能源,将会是未来世纪最主要的能源;

3.查阅资料可知,若是不纯的氢气燃烧会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4.氢气名称的可能与它的密度有关,因为“轻”“氢”谐音。

看来大家对于氢气了解得还真不少,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

谁能描述出氢气的有关物理性质呢?

1.从电解水的实验可见氢气是一种无色的气体,若闻它的气味,还会发现它是一种无味的气体;

2.试管2内既有氢气又有水,而氢气的体积没有减少,可见氢气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

向学生展示氢气爆炸的投影。

氢气具有“可燃性”这个化学性质。那么该如何去检验氢气的纯度呢?你能结合课本图3—3进行描述吗?

学生讨论并总结: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朝下,移近酒精灯的火焰。然后移开拇指,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如果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示氢气较纯。不纯的氢气不能点燃,需重新检验氢气纯度,直到声音很小表示氢气较纯了才能点燃。

接着提问:是不是只要空气中混有一点点氢气或氢气中混有一点点空气在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出结论

我们知道,世界上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不可能空气中有一点氢气或氢气中有—点空气点燃就会发生爆炸。它有一个限度,我们称为爆炸极限。若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就是氢气的爆炸极限。

刚才还有同学说到了氢气名称的由来,这确实与它的密度有关。在相同的条件下,氢气是所有气体中密度最小的,也就是说,它是最轻的气体,因此,它的名称为“氢气”。

在能源逐渐短缺的当今世界,氢气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而被各国科学家看好。 展示下列资料

新型燃料——氢气

现代世界所使用的矿物燃料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它们燃烧后产生较多的气体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寻找一种不会产生污染的燃料,是各国科学家努力的目标。

氢气作为燃料行许多突出的优点:第一资源丰富、以水为原料;第二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第三燃烧产物是水,无毒、无污染,且可以循环使用。所以,氢气被称作绿色能源。

据报道,1988年,前苏联采用液氢及天然气组成混合燃料,成功地进行了图—154喷气式客机的试飞。日本研制的氢引擎汽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研制的以氢为燃料的小型客力和货车已经接近实用阶段,大众汽车公司研制的10辆燃氢汽车,已试运行8万公里。1999年2月2日,世界上首辆用氢气和氧气作燃料动力的无污染出租汽车已在美国纽约街头亮相。这辆名为“千年出租车”的环保汽车几乎听不见任何嗓音,尾气排放量为零。

尽管氢能已在一些国家进行了探索性的使用,但日目这种绿色能源并没有被普通使用,这是由于氢能属于二次能源,需要借助别的能源来制取,加之生产成本高,经济上也划不来,所以尚不能普及。

科学家们预汁,21世纪氢能将进入越来越多的领域为人类造福,城市空气污染状况将因此显著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将因此进一步提高。

可见。氢气真是未来世纪主要的能源,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并能为氢气的普遍使用作出贡献。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水电解生成的氧气和氧气的组成与水的组成有什么不同。教师写出氢气(H2) 氧气(O2) 水(H2O),启发学生从元素种类的角度去考虑。

学生讨论后发现氢气和氧气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而水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

你能说出以下物质是由几种元素组成的吗?

①铁(Fe) ②铜(Cu) ③过氧化氢(H2O2) ①高锰酸钾(MnO4) ⑤四氧化三铁(Fe3O4)

答案:分别是①1种 ②1种 ③⑤两种 ①3种

对学生讲解化学上我们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如氧气(H2)、氧气(O2)、氮气(N2)、磷(P)等,把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水(H2O)等。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质和化合物就是根据纯净物中所含元素的种类来进行分类的,可见分类的方法在化学科的学习中运用的非常的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是由氢(H)、氧(O)两种元素组成的。我们还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看到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我们还简要介绍了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根据水、氢气、氧气等物质组成中元素的比较,我们还了解了单质和化合物。

五、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电解水实验

现象:①两极都产生无色气体。

②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二、验证实验

结论:1.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2.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

水(H2O) 氢气(H2)+氧气(O2)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三、氢气(H2)

1.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可燃性(产生淡蓝色火焰)。

3.验纯方法:管口朝下,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若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示氢气已纯。

4.爆炸极限:4%~74.2%。

四、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必备】说课稿模板汇总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