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月光曲》说课稿

时间:2025-11-03 17:22:26
《月光曲》说课稿

《月光曲》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光曲》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月光曲》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月光曲》是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展现了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完美乐曲的产生不仅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不仅仅语言美,并且意境美、情感美,极富感染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景,我确立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资料,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艺术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引导学生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乐曲的意境。

教学难点:根据乐曲的旋律,了解乐曲的资料,引导学生感悟“完美乐曲的产生不仅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把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本事发展的训练场,我认真地分析、研究,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本事,有机地把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倒叙教学法、以读促讲、读中感悟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糅合,展开了本课的教学。

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设计

(一)调动情感,激发兴趣。

这篇课文的资料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历较远,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亲密接触故事资料,而不仅仅是作为一名旁观者来看故事呢?我想:有效地搭建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对我来说是责无旁贷的。上课初始,我有意设计了一个“闯关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的片断,并展示一句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显示各关资料:

1、请你根据乐曲和这一句话,猜一个人,说出曲名。

2、你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贝多芬吗?(他的生平,或他的著名作品,或者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谈谈他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人。)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学生肯定会进取踊跃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能简便地让学生认识到:贝多芬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他善良且富有同情心,他愿意用音乐为穷苦人造福;同时他还是个意志顽强的人,在双耳失聪的情景下还能创作出那么震撼人心的巨作,这些作品以往使许多人振奋精神,鼓舞人们在逆境中扬起生活的勇气。正因为认识的深入,学生在贝多芬高尚情操的熏陶下,个人情感的调动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此时教师再相机提问:你明白这么优美的《月光曲》,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以此揭题,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了很自然的铺垫。

(二)再现情境,诵读内化。

这篇文章是写《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的,可是哪一段是具体描述月光曲的呢?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到第九自然段。在具体学习课文时我采用了倒叙教学法,引导学生直奔重点。这一段的重点是了解《月光曲》的旋律,感受曲子的意境,可是文中并没有直接描述乐曲的琴声、节奏、旋律等,学生仅凭皮鞋匠兄妹俩听到琴声而产生联想的句子来了解乐曲,只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为此,在教学重点段时我采用了以读促讲的方法,先让学生自由地品读皮鞋匠兄妹产生联想的段落,然后点学生示范读,读后相互评议(主要从重音、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展开),评议后再试读。在反复多次的朗读后我再请学生说说读了这一段文字的感受,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初步感受《月光曲》的意境美。“兄妹俩是根据什么想象出这样完美的画面呢?”“是根据贝多芬弹奏的曲子的琴声来想象的。”“这琴声有什么特点?”“应当是有慢有快,有高有低,还应当有轻有重。”“这其实就是曲子的旋律呀!那么这首曲子的旋律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说得出吗?

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现“月亮升起,波光粼粼”“月亮升高,卷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的动画,并配上相应的三个片断的乐曲,组织学生细致观察、讨论,分别引导学生概括出乐曲三个片断的特点:柔和舒缓、有力、高昂激越。教师播放课件引着孩子们欣赏、想象、感悟;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尝试用自我的语言来配乐表达乐曲的意境:一望无际的大海在夜晚显得格外宁静,一轮皎洁的明月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缓缓地升起,月亮姑娘把银光一点点铺在海面上,霎时间,月亮越升越高,银光铺满海面,银色的大海显得无比壮观,月亮在缕缕轻纱似的云彩里穿行。突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雪白的浪花不断地朝岸边涌来,此时的大海完全没有了先前的温柔,到处是波涛汹涌。

最终请他们轻声跟着教师伴随画面、音乐有感情地诵读,因为前面有了感情朗读的基础,所以有相当的学生已经能够简便地背诵这段文字了。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为孩子们搭建学习的桥梁,以多媒体手段再现情境,经过各种方式的感情朗读引导他们的情感与文本、乐曲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感悟到乐曲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简便地突破了文章的重点,不经意间也教会了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联想的方法,使学生的积累、感悟逐渐内化。

(三)引导探究,情感升华。

如此优美的乐曲,贝多芬创作的灵感是什么呢?肯定有学生说是因为当时的环境(蜡烛吹灭了,清幽的月光照进小屋,屋里显得宁静、明亮、完美。)使得贝多芬产生了灵感,创作出这首曲子。“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为什么这首曲子的节奏、旋律会有如此明显的三个片断的变化呢,这三个片断的旋律跟什么有关呢?”我意味深长地提出这个疑问,并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全文,引导学生根据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展开探究。故事的起因是贝多芬到莱茵河畔的小镇上演出,一天夜里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当时的心境简便平静,这正如第一乐段的简便舒缓;而后当贝多芬听到有人弹奏自我的乐曲以及兄妹俩的谈话资料时,心里十分感动,产生了对盲姑娘兄妹的同情之心,继而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琴,当时的心境无疑有些激动,这正象第二乐段旋律渐强有力;一曲完了,盲姑娘居然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因为能在这样的小镇上遇到盲姑娘这样的知音而更显激动,所以思如泉涌,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即兴创作《月光曲》, ……此处隐藏31499个字……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

3、分辨事物和想象:这幅美丽的海天月色图,是兄妹俩真正看到的吗?

4、学生配乐有感情的朗读相关的句子,并配以乐曲的三个乐段,同时多媒体出示三幅不同的画面,体味贝多芬琴声旋律的变化,读出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读出穷兄妹的惊喜。这样,以图画展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的方法有机结合,即撼动了学生的心灵,又突破了重点,并让学生分辨了事物和联想。

(五)突破文章难点,解决“两境”统一

为理解本课难点“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我让学生连贯全文,出示: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

学生先自学。再出示插图,师生共讨论,让学生明白兄妹贫穷的现状,特别是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础,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他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实现了本课的思想教育。再引导学生理解,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和《月光曲》的三个乐段的变化,是紧密相关的,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六)重视想象能力,拓展创新意识。

在作业设计上,我说:贝多芬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美的钢琴曲,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者你喜欢的其他乐曲听一听,边听边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你想象的景象写下来,与大家共同交流。这样,实现了读写结合,课外延伸。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的思想

《月光曲》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我们今天执教的是《月光曲》第二课时,下面由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本组教材是以“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教材的,《月光曲》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

二、以学定教说目标

本次活动,学生的学习情况是:预习课文,读熟课文,学习字词,学习前半部分。基于此,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们预设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

2.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分辨课文中月光的实在描写和联想描写,体会二者结合的好处。

三、依教材特点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贝多芬具有的卓越才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四、整合资源说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以读促悟策略: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把文本中《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贝多芬乐曲音乐的魅力。

2、情境创设策略:主要通过PPT课件展示文章重点句段,并通过图片结合《月光曲》音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当中。

3、适时引导策略:因为本课容量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一呈现文本内容,所以采用了紧扣文本第9自然段,突出本节课的教学中心。

五、多向互动说过程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深情导入,引领全文

教师通过感情叙述导入新课。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考虑学生对第一课时的学习不系统,在学生读熟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文章主人公拉近师生与文本的距离,给听者一种融合的感觉。

(这样,让老师在描述的同时,学生潜意识进入情境。)

(二)研读课文,入情悟境

课前,通过教师语言描述,让学生进入情境,于是设计了如下问题:

1.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第一首曲子?

2.听了贝多芬的演奏后,盲姑娘怎么说呢?

3.贝多芬为什么再弹一首曲子?(进而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三)品读揣摩,入画悟情

刘勰(xié)曾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写《月光曲》内容的第九自然段,通过悟读课文、读后交流、朗读悟情、欣赏体会、展开想象等活动,将《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达到学生个性化体验,使之与兄妹俩产生情感共鸣。具体做法是:

1.悟读课文,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课文第九自然段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己读本段,并想象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2.根据描述,展示画面

根据学生描述,教师相机出示三幅画面内容,引导学生想象乐曲的旋律,并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通过激励评价,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验,努力走进画面描述的意境中去。

3.展开想象,学习写法。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皮鞋匠的联想,拓宽思路,说出自己对乐曲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写法。力求读写结合,课外延伸。

(四)深入联想,体会意境

为了让学生化知为能,迁移应用,我们设计提问“兄妹俩从月光曲中看到了大海,我们能够从中听到什么呢?一起来听一听月光曲,边听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之后播放《月光曲》,并让学生领会美妙的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遐想,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从而丰富和提高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正是这些联想加深了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再引导学生带着各自的想象再次朗读第九段。

(五)总结升华,回归文本

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而文章并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这一内容文章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为此,课堂结束时,出示贝多芬像,播放音乐《月光曲》。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突破了重点,并让学生分辨了事物和联想。

六、围绕主线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们的板书以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为主线,体现了大音乐家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以上是我们对这节课的一个课前预设,但是学生是灵活的,有思想的,课堂可能会生成一些新的问题,这有待于老师在课堂上的灵活处理。我的说课到此,谢谢大家!

附板书: 26月光曲

弹 纯熟

想 入景

听 陶醉

《《月光曲》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