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颐和园》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颐和园》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颐和园》说课稿1一、说教材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想方设法研究它、解决它。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放松他们,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来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把网上的一些资源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3、依据课改的新理念进行设计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自我学习”、“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在读中去感悟,在读、看、思、议中体会颐和园的美丽风光,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了都会得到发展。
三、教学方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在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4、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课的伊始,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让学生整体感知对课文的理解。也为进一步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作下铺垫。
(二)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重点游览了哪些景点,把这些表示地名的词语标上记号。为进一步感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学习课文
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读文,想一想,在这里你都看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在书的旁边做一做批注。
《颐和园》说课稿2一、说教材
这是第七册第三组教材的第二篇课文。通过本篇的教学,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揣摩作
者的叙述顺序,表达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河山的壮美秀丽。
这篇课文是按作者的游览顺序,向读者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上的景色特点。开
头结尾相呼应,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主要部分则按照不同的观察点,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本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语言生动优美,全文如同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在先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蕴涵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再没,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本文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美的感悟的一篇好教材。本文语言表达流畅,生动优美,针对教材特点及单元训练重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描写颐和园景色优美的语句,透过语句认识景物的特点。学习体会作者的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二、说目标
针对本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基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句,会用指定的词造句。
3、基本技能目标:按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根据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
4、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爱美的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课选用“以读代讲,整体感知,揣摩体会”为主
的教学方法。
为什么选这种教法?本课语言生动优美,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教材内容不难理解,不必细细分析,讲解,破坏语言美感,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读,再现出这一幅美丽的画卷,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情趣,增强语言感受力。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初读课文,对全文与个大致的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每自然段讲了什
么,哪些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给学生充分读,整体感知的空间。
2、精读课文,理解优美词句,揣摩表达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深入到描写每一个景点的部分,引导学生读,理解。结合
课后思考练习1,组织学生交流,品读、感悟景的美,语言的美。并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和顺序。结合课后练习3练习分段。
3、感情朗读,体会感情。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爱美情趣,
游览时的愉悦,对古代建筑的赞叹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另外,教学中借助录象、图片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说学法
这节课,可指导学生掌握按游览顺序分段的学习方法,还可指导掌握如何理解句子的学
习方法,着重指导学生掌握以朗读来理解,以 ……此处隐藏24528个字……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为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引路。
2、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引导学生画过了旅游示意图,找出了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接下来,我要这样引导学生: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要想当好小导游,除了制订好旅游线路之外,向游客介绍景物的时候还要能够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非常“妙”的词语,使游客在边看边听中达到美的享受。
接着我将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并与同学交流读书的感受。为当一名优秀的小导游打好语言基础。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将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例如“耸立”、“一排排”、“滑”等字词的妙处。
本环节我将采用指名读、比赛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对照图画读、配乐读等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摘抄。
3、实战演习,导游游公园
作业:
你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这幅名为“孤舟”的图片上的内容描写出来吗?
六、说板书设计:
长 廊
颐和园 万寿山
昆明湖
七、说特色:
1、两次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颐和园》说课稿15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2、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学课文的相关段落。2、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欣赏颐和园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2、感受颐和园的景色和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教学难点是:理清文章的顺序,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让学生主动地灵活多样地丰富知识。所以,课前我让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籍,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搜集并整理颐和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接着,我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影像资料。(学生在直观的画面中初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颐和园细细游赏。
(二)整体感知
待风光片放映完毕之后,我顺势利导,进入整体感知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让学生再次欣赏课文朗读,接着问学生:颐和园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教师相机板书:美丽的大公园。紧接着,我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学生汇报时,教师课件演示颐和园游览图,并相应地板书各个景点,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自主探究
《颐和园》这篇课文着重描写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通过读、说、议、写、画等多种手段,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交流
长廊部分,先让学生说说长廊的特点,紧接着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以及上面五彩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了长廊的精致美观。这样,就在感知的基础上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再次体会长廊的精致美观。
同样,万寿山部分,先让学生自由说说万寿山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直观地感受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高大和辉煌。另外,让学生抓住“金碧辉煌”等描写景物颜色的词语,体会古色古香的美;抓住“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等句子体会昆明湖的静和绿;抓住“隐隐约约”这个词语体会那种朦胧美。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感受万寿山那气势磅礴的美。
在学习昆明湖部分时,先引导学生看图,再次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接着引出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学生在观察中结合课文内容描绘十七孔桥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十七孔桥那“姿态不一”的美。
“小导游”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在小组开展导游活动中加深理解,在读文中体会意境,掀起学习的高潮,从而落实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家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1.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写一次游览活动。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设计真正达到教学的辅助作用,让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我设计的板书可谓简洁明了。
10 颐和园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美丽的大公园
七、说特色:
1、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八、不足之处
1. 读的还是少,只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子可爱和多。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今后逐步改正。
2.课堂气氛不活跃,今后要多设计一些激趣的方法。
3.读中学写做得不够,本节课没有让学生当堂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