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说课稿1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初中生物7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5章第一节。本节内容主要是尿的形成和排出,这是人体内废物排出的主要途径。通过前面人体的营养、呼吸、物质的运输等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人体的奥秘;通过本节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体各大系统之间的联系,认识到生物的整体性,所以本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积累,并且本课的知识贴近生活实际,趣味性强,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而且七年级的学生乐于交流、讨论,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有利于本节课的组织和展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掌握,我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2.通过观察尿的形成过程的动画,培养总结归纳、语言表达的能力。
3.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树立健康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中成分含量的变化。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和学生认知发展现状,为了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我将采用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会在多媒体呈现尿毒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请学生分享尿毒症患者的病因。然后我会向学生介绍排泄的概念,并提问:尿是如何形成又是怎样排出的?以此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活与知识的联系,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泌尿系统的组成
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人体泌尿系统组成的示意图,要求学生辨认泌尿系统各器官的名称及主要功能,并思考哪个是主要器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我会让学生观察肾动脉、肾静脉及肾脏的颜色,推测:肾脏里血管的分布状况及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系,为学习尿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2.尿的形成
首先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肾单位的组成和肾小球的结构特点及肾小球与肾小囊之间、肾小囊与肾小管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肾单位的组成及特点。
然后在多媒体上播放尿液形成的动画,并提问:血液在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以及肾小管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观察后能够总结出:尿液的形成可以分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这两个过程。
最后我会在多媒体上呈现健康人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中不同成分对比表格,并提问:与血浆相比,肾小囊中液体的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思考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特点?学生分析后可知: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而进入肾小囊中。然后我会补充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
我会继续提问:相比于原尿,尿液的成分有什么不同?可以得出肾小管有怎样的作用?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我会请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我会进行补充,最终得出: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
通过让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并进行小组讨论,能够提升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尿的排出
我会给学生分发尿的排出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自行阅读并了解尿的排出及作用。
(三)巩固提升
为了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我会让学生思考:如果尿液中出现蛋白质或葡萄糖,分别可能是肾单位的哪一个结构发生了病变?
(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部分,我会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本课所学,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能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并及时加以疏导。
(五)布置作业
最后,我会让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工肾脏的相关知识,了解科学前沿。
七、说板书设计
关于板书,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清晰明了地呈现了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便于学生的复习与巩固。
生物说课稿2各位领导、 各位专家、 大家好:
我是磨市中心学校的教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 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下而我从教材内容、 学生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等几个方而进行阐述: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 (人教版) 第五单元的第三章c 本节内容的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的作用进行概括; 也为第六单元中 《保护生物多样》 打下基础、本课教学资源丰富, 主要是历史上的生态事件, 生活中的人与动物关系实例,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它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即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帮助植物传粉、 传播种子, 我们应当爱护它们D
本章内容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 本节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 一眉七上 《生态系统》 有关联、 与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的知识更是有紧密联系, 可以说是一次总结坊提升, 因而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本课的效果有较大影响、
二、 学生分析
根据八年级学生思维是感性到理性的过渡阶段, 对资料的分析尚不够深入、 不能主动透彻的去分析和总结现有的资料、 但学生的好奇心很强、 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 让学生白主学习、
三、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 传播种子等方面的积级作用、
2、 知道生态平衡的含义
3、 巩固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的知识
4、 认同生态系统中生物惊生物之间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 能力目标
进一步提高分析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情感目标
1、 树立环保意识, 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 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四、 教学重点
……此处隐藏26331个字……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解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二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三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
1、有做事的过程;
2、有明确的目标;
3、有明确的结果;
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
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生物说课稿15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第一节《单细胞的生物》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常见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这是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探究之后又是进一步对一些特殊生命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探究,由复杂到简单,由一般到特殊对生物体的结构组成进行了系统学习,同时本节课也为后续关于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的学习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
(3)知道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由于时间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安排课堂实验,所以只能通过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单细胞生物体,进一步巩固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同时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认同生命科学的趣味性,同时通过对单细胞生物与人类关系的了解,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教学难点:运用探究法验证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
三、说教法
根据新的课改理念,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其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教法:以问题情境法为主,结合启发法、直接讲述法进行
四、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训练反馈法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1、 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视频1《单细胞生物》,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看完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汇报:从视频中能够获取到什么信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顺势引入学习主题《单细胞生物》。
(2)多媒体播放视频2《变形虫》,要求学生带着思考去观看:人体的细胞如果离开人体就很难存活,变形虫也是一个细胞,它为什么就能够独立生活呢?引导学生向迈向第一个知识目标——单细胞生物是怎样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
2、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变形虫是单细胞生物,请指出它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结构和功能。学生自由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后得出较为全面的认识。再接着展示几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相关资料,揭示它们的'奥秘,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精神。
(2)多媒体播放视频3《草履虫》,完了再播放3个flash动画,补充展示草履虫的结构、收集管和伸缩泡以及消化食物的过程。草履虫也是单细胞生物,要求学生看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出草履虫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结构及其功能。
3、小组合作学习
(1)要求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等方式,在发给他们的白纸上用黑色和蓝色的笔,表示出变形虫或草履虫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结构及其功能(可以2选1)。
(2)多媒体播放视频4《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并展示多几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继续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相关资料,揭示它们的奥秘,接着进行小组探究学习,然后汇报单细胞生物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方面。
4、最后进行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完毕后展示第4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品,并进行民主投票,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表扬,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六、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 单细胞的生物
一、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二、草履虫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有利刺激——趋向
不利刺激——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