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美术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美术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美术说课稿1一、说教材
只有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才能从整体上安排教学。
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1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主要内容是了解三原色、对比色以及色彩的三要素等知识,观察色彩在作品中的效果,掌握色彩搭配的方法,并创作出一幅表达情感的作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色彩搭配的魅力,用色彩美化和装饰生活。
二、说学情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了解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合理把握好学情是设计一堂课的基础。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在此之前已经学过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但是对于三原色以及色彩的搭配方法的了解还有所欠缺。因此我将着重带领学生系统的学习色彩知识,表达主观情感,培养审美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原色、对比色以及色彩的三要素等知识,观察色彩在作品中的效果,感受艺术家利用色彩传递出的自然之美和主观情感,并运用色彩搭配的方法创作出一幅表达情感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观察色彩的三要素变化实验和色彩图片,了解色彩基础知识,学会搭配方法,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色彩,体会不同色彩搭配产生的心理感受,运用不同的色彩进行组合,创作出一幅表达主观情感的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色彩搭配的`魅力,用色彩美化和装饰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我的教学目标,为了使课程有的放矢,我设置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色彩知识和搭配的方法。
难点:合理运用色彩搭配,表达主观感受。
五、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学活动中的高度融合和有效统一。本次授课,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展开我的教学,使本堂课的教学活动更加的丰富多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说教学准备
朱用纯在《朱子家训》中说到“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因此,课前做好教学准备尤为重要。我准备了多媒体、水彩颜料、画笔等教学用具来辅助我的教学。
七、说教学过程
至此,课程教学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接下来我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展开具体阐述。
(一)趣味情境导入
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导入的环节,我会分别播放音乐《蓝色多瑙河》《西班牙斗牛曲》,并提出问题:这两首音乐带给你们怎样的感受?什么样的颜色能表达这种感受?学生可能会回答:蓝色能够表达舒缓、平静;红色能够表达激昂、兴奋。进而我会总结出:音乐可以触动我们的心灵,同理,色彩也可以表达我们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以此来引出课题《色彩的魅力》。
(二)作品图像识读
教学过程就是不断的提出疑问,进行思考,解除疑问的过程,所以我将展示色相环,并提问学生:哪些是三原色?为什么称之为原色?引导学生理解红、黄、蓝作为三原色,不可被其他色彩混合得出,但可混合得出其他色彩。接着我会演示三原色颜料调和的实验,提出问题:三原色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可以观察到混合出了深浅不同、颜色不同、饱和度不同的色彩。进而我总结出:色彩三要素包括色相、纯度和明度。色相是每一种色彩的“相貌”,明度是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而纯度则是色彩的饱和度。
此时,学生对于色彩搭配方法还有所欠缺。因此我会展示图片《树枝上的樱桃》《蓝天下的麦苗》,提问:图片中都有什么颜色?它们在色相环的什么位置?这些颜色给你什么感受?鼓励学生主动回答得出:红色和绿色,在色相环对应180°的位置;蓝色和绿色,色相环相邻90°以内;红色给人温暖的感觉,蓝色让人感觉寒冷。
为了使学生对色彩有更深刻的体验和认识,紧接着我会采用“对号入座”的小游戏,出示三组色彩搭配图和词语卡片,请学生将图与词进行对应,并提出两个启发性的问题:三幅作品中面积最大的分别是什么颜色?用什么词语形容?学生积极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色彩除了以上感受,还能给人前进、后退等诸多感受。色彩之间通过互相搭配,能够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变幻出无穷的魅力。
通过层层设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游戏的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而且可以激发主动学习思考的潜能。
(三)技法表现探究
教师的示范赋予课堂于“形”,学生的创作赋予课堂于“神”,神形兼备,方为上品。我会以“四季”为主题,分析色彩,为学生演示搭配方法:1.选取相同的造型和构图,形成一个系列;2.根据季节选取合适的主色调,进行色彩搭配。为学生触类旁通,并为学生的创意实践做指引。
(四)美术创意实践
此时是学生扩散思维的实践环节,因此,在课堂上我会给学生20分钟的时间进行艺术体验:自拟主题,绘制能表达主观感受的色彩画面。学生在构思和实践创作过程中我会从色彩搭配方法、三要素的变化、调节色调等方面给予指导,为学生独立创作提供拓展的思路。
(五)多元展示评价
“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我会创设“魔幻色彩碰撞大赛”的趣味情境,请学生自愿展示作品并从色相对比、冷暖对比等多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主体多元化,角度多维化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摆脱盲目被动而走向自觉主动,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改进了教师教学。
(六)小结升华作业
正所谓:“编箩编筐,重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在课程最后我将采用问答方式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同时升华情感:合理利用色彩,可以装点、美化生活。最后,我会布置作业:课后尝试运用色彩记录自己每一天的心情。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知识学生才愿意去学,因此做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八、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以下是我的板书。
初中美术说课稿2一、说教材
《插花》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本课主要讲解插花在生活中的运用,一是插花本身的艺术性,二是插花能够装饰居室,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插花艺术的魅力,从而能够制作出造型丰富的插花,提升自己的造型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我授课的重要依据。初中学生理解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有了很大的提升,也 ……此处隐藏26495个字……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根据此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特点,我设计本课程的目标为:
(1)了解和掌握字体,刊头,标题的设计,版面的编排形式和结构的基础知识。
(2)提高学生处理信息资源、独立思考、大胆自由创造性表达的能力,学以致用。
(3)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说教法:
通过提问与讨论的方法来形成师生和生生的互动,通过展现与演示法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通过操作与练习法使学生技能得到锻炼。
(1)展现与演示法:运用多媒体展现与演示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并与其他教法有机结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一边演示一边讨论回答。
(2)提问、讨论与合作探究法:形成互动,懂得合作,并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与成就感。
三、说学法:
乡镇中学由于缺少专业美术教师,课程安排不合理,经济条件,重视程度等原因,造成学生长期得不到美术科学教育,美术素养得不到提高。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热情一点不亚于城市的孩子。所以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对美术的这股子兴趣与热情,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意,大胆表达,动手操作。
(1)课前预习搜集资料法:学生在学习新课程前,根据教师要求,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收集课程相关的资料(包括字体各种板报的图片)以此提高课堂学习兴趣和效果。
(2)欣赏、评说法:只有理解和掌握板报设计的知识,才能真正去欣赏和评说板报,只有学会欣赏、评说、模仿才能真正去创造。并在大胆自由的表达过程中得到锻炼。
(3)操作练习法:练习才能使学生掌握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才能使知识变为技能,学以致用。也只有不断练习才能不断产生新的创意、新的好的作品。
四、说教学程序(详见教案):
1.导入:(3分钟)
2.教学步骤:
(1)第一环节:讨论版报组成(3分钟)
(2)第二环节:板报设计的要点(10分钟)
(3)第三环节:实例欣赏分析(10分钟)
(4)第四环节:学生作业练习(15分钟)
(5)第五环节:小结布置作业(4分钟)
初中美术说课稿18一、教学结构与内容简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傲雪梅花”是初中美术第七册第四课的内容,这一课内容属于中国画范畴中的一些基本的知识。作为学习中国画的入门课,学习本课知识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分类、技法以及中国画是怎样运用笔墨进行作画的。为以后学习、欣赏中国画打下基础。使学生能了解古代文人怎样以物咏志抒发自己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了解用线的表现方法,体会笔墨的韵味。能整体把握画面的虚实关系,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
2、能力目标:能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领会中国画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精神和审美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中国画是通过笔、墨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画面关系,从而达到以物咏志抒发情怀。所以把笔、墨的表现方法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古人是通过笔墨的表现来抒发情怀,展现个性。每一幅大师的作品都是他们人格的写照。但是怎样通过笔墨来表现个性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而把“有个性的表现笔墨的关系”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采用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体现了重教学过程,轻结论的教学理念。
2、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课件中使用大量的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师演示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三、学法指导:
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积极讨论,勤于思考。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思路及设想:
整个教学过程以欣赏、笔墨尝试到创作表现为线索逐步展开。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画发展史、表现题材、技法分类。演示用笔用墨的方法。
第二课时:选用梅花的诗歌及图片设置情境导入,然后介绍梅花外型及所蕴含的寓意、及象征精神,接着示范画法及技法讲解、学生分析和尝试。
第三课时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创作。
教学中始终贯彻美术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美术素质,而不是培养画家。
即学生只要知道怎么画、为什么这样画,并不要求“他们”一定会画的方针。
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得出问题的过程,注重使用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这一方法得出结论。
五、教学程序:(教学环节设计)
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②探索求进,学习新知
③教师示范,引导观察
④展开讨论,激发思维
⑤学生体验,巩固提高
以上教学环节设计的依据是:学生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增进民族情感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相统一等教学规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王维的诗(谜语)引出新课,使学生认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增进民族自豪感。
探索求进,学习新知
1、运用课件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讲解中国画的发展史,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3、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提高学生美术的素养。
教师示范,引导观察
教师(示范)画一张花鸟画,让学生观察中国画的用笔用墨。通过演示既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画是怎样画的,又可以通过观察教师作画,进行思考,进而领会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展开讨论,激发思维
让学生讨论教师演示时使用的笔法和墨法,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教学方法。(学生自己通过探索总结的结论,比教师告诉的结果印象会更深,掌握的时间会更长。利于学生将来能自主的学习,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学生体验,巩固提高
现今的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并不是培养画家。因此,本环节,只要学生能大胆的用手中的画笔在宣纸上涂、抹、甚至乱画都行。
学生在体验笔墨韵味的同时,他们(小组)之间会互相学习,学生自己会发觉谁“涂”得好、谁的不够好。而这些体验教师是无法直接告诉学生的。
本缓解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鼓励与赞扬,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体验,学生能把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或技巧。